最近,關于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也,引發了各種討論。
同時,全民考證也熱火朝天地興起。
媒體搜集網上資料發現,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中,都曾出現過“斯人”的版本。
對此,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在個人微博上指出,課文所選的是中華書局的《孟子譯注》。我還查過宋代朱熹《四書章句》,也是“是人”。
至于“斯人”緣何出現,溫教授的看法是,可能是原來老教材所依據的版本不同(這還需查證),也可能“斯人”在一些名詩名篇中用過,而生活中比如悼辭也常用“斯人已逝”等等,人們對“斯人”這個詞比較熟悉,也感覺更有“文氣”,于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讀作“斯人”,而認為“是人”是改動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回應天目新聞的說法是,個人認為這個考據意義不大,應該屬于學術領域的研討。大眾只要關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礪就好,這是文化真正的意義。
此前,人教社編輯部工作人員證實,自1961年收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以來,歷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從未出現過“斯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