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抱團養老”,“旅行養老”,“旅居養老”,“興趣養老”,“候鳥養老”等各種各樣的養老“姿勢”層出不窮,這種新潮的背后,是人們對養老費用前瞻性規劃。那么面對花費不菲的養老費用……
我們究竟要依靠什么來養老?養老金從何而來
從來源歸納來看,養老金來源大體來說主要有這么幾種:
1、靠國家
國家的介入與強制體制的設置可以實現社會中各階層的轉移支付,從而實現對老年人的養老金保護。比如,在社會保險制度下,職工強制性繳納的養老費用本質上就是一種轉移支付。簡而言之,就是“年輕人養活了老年人”。
2、靠企業
在我國的養老金體系中,一些支出是由公司承擔的,“轉移”到個人賬戶上,形成了一種員工的長效激勵機制。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國企就曾經全面擔負起了員工的養老金。隨著經濟發展,各類企業逐步建立了退休職工的養老保障制度。簡而言之,“企業養活了老年人”
3、靠兒女
“養兒防老”,子女贍養老人,是常見一種養老模式。這種依托在血緣關系上的養老,本質就是將子女(或親屬)的購買力向父母進行了轉移。簡單而言就是“親屬養活了老年人”。
4、靠自己
個人在青年時進行養老存款,購買養老保險,實現生命周期中的購買力轉移。舉例來說,在青年時,購買養老保險,進行理財投資,在退休后獲得穩定現金流來維持生活。簡而言之,就是“青年自己養活老年自己”。
養老我做主,參加多層次的養老制度
退休者人數不斷增加,在職人數不斷減少,供養比例不斷提高,養老資金的來源日益緊張,基礎養老金的替代率不斷下降。依靠政府的養老保障體系,已經難以實現高質量的養老目標。
同時,依靠子女養老也變得更艱難。在老齡化、少子化及長壽化的發展趨下,生育率持續下滑,子女撫養的壓力正在不斷提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和生育率是1.3,低于國際社會通常認為1.5的警戒線。
因此,在依靠國家與子女養老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把“雇用自己單位”與“年輕時的自己”作為未來的養老的保障之一,進而構建多層次的養老體系,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更好的服務。
不管是企業年金,或是個人退休金體系,其支付與開支的“時間差”都有十多年。這十多年的“時間差”就是退休金的蓄積期。在蓄積期間,可以進行儲蓄資產的投資配置,從而提升自身的養老保障。
總之,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是必然趨勢,但萬變不離其宗,關鍵在于解決養老資金從何處“轉移”來,以及在風險控制的情況下,如何提升養老金“錢生錢”的能力。
(數據及圖表來源:易方達投資者教育基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