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 >>">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11月15日,你我變成80億分之一,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這是人類思考對地球負起共同責任的時刻。世界人口達到80億會對世界人口格局產生怎樣影響?是無限的可能,還是一個警示?
聯合國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全世界人口從70億增長到80億用了大約11年,與從60億增長到70億的時間接近。下一個10億增長預計需要大約14.5年,將在2037年發生。
新京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1961年至2021年間,世界人口年增長率呈現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于1971年達到峰值2.13%,此后急劇下滑,2020年不到1%。聯合國預測,由于生育率持續下降,到2050年,全球人口年增長率可能會下降到0.5%左右。
2012年至今,我國不斷調整優化生育政策。這十年來我國人口保持平穩增長,性別結構持續改善,人口流動日益活躍,集聚度提高。
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長遠來看,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對我國勞動力需求和養老金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如何積極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奧地利科學院維也納人口研究所的人口學家托馬斯·索博特卡(Tomas Sobotka)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世界人口達到80億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一個人口快速增長時代的結束。”
“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經歷零增長或者負增長。”索博特卡說。
聯合國報告同時指出,未來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在2050年之前,全球人口增長的一半以上將集中在這8個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桑尼亞。在2050年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預計將貢獻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增長。
索博特卡表示,這些國家普遍面臨治理不善、土地和環境退化、糧食短缺和基礎設施不足、氣候變化等問題。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帶來多種意想不到的潛在后果,包括沖突、大規模遷徙等,甚至出現更多無法正常運轉的所謂“失敗”國家和地區。
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納塔莉亞·卡內姆(Natalia Kanem)在接受采訪時對“人口危言聳聽論”發出警告,“有些人擔心世界人口過多,而維持他們生活的資源不足。我在這里明確地說,世界人口數量并不值得擔憂。”她認為,與其分散精力關注上述“危言聳聽”的言論,不如花更多精力去幫助婦女、兒童和邊緣化人群。點擊閱讀專題>>>
一年時間,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并不長,但足夠一個新的市場冉冉升起并不斷成長。11月15日,北交所迎來開市一周年,一系列數字見證著這一資本市場新星升起——截至11月11日,上市公司達到123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77%,走上臺前成為主力軍。
在北交所開市一周年之際,新京報記者采訪了首批北交所主題基金的“掌舵者”和深入布局北交所的私募基金投資人,探討過去一年北交所投資的得失,探尋北交所發展新機遇。
大成北交所兩年定開基金經理謝家樂告訴記者,北交所上市公司均在專精特新的細分市場中做到了專業能力方面的相對領先水平。而談及管理基金所面臨的壓力時,謝家樂表示,壓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成交額和成交量都比較小,因此在建倉過程中會遇到相對較明顯的波動。另一方面,在爭取戰略配售項目的過程中,也會面臨競爭,特別是一些較優質的戰略配售項目。
在北交所設立一周年(9月2日)之際,北交所重磅推出了兩項改革創新措施,一是發布指數編制方案,二是對融資融券制度公開征求意見。現在這兩項措施都有了結果。
雷嘉源認為,北交所指數和融資融券制度的推出,將進一步增加北交所市場的關注度和流動性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企業選擇北交所上市;機構投資者或可抓住制度落地前有利的建倉窗口,進一步優選個股提升產品倉位,為持有人帶來更好的回報。
此外,灤海資本董事長高鳳勇表示,希望看到北交所更多的改革舉措,一方面能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融資和證券化方面有更好、更合理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希望看到北交所在提高上市企業流動性方面做出有針對性的改革。
“小而精”成為北交所上市企業的普遍特點,中小規模企業占比超七成。在北交所,超半數企業為中型,27家為小型企業,僅有28家大型企業,占總數的22.76%。
回顧過去一年,“活力”成為北交所上市企業的代名詞。雖然多數企業市值規模較小,但大多是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專精企業”,實現營收和利潤的雙增長。
服務于中小企業的北交所,成為更多企業的融資渠道。近期,北交所排隊上市企業逐漸增多。相比2021年,今年北交所新股審核速度和發行速度明顯提升。不過北交所審核提速,并不意味著放寬標準。
新京報記者瀏覽審議結果公告發現,信息披露問題、財務業績真實性、持續經營能力問題成為企業未通過審議的常見問題。今年,北交所未通過審議的12家企業中,半數企業出現信息披露不足的問題,5家企業出現財務業績真實與否和是否具備持續經營能力的問題。
回顧過去,北交所以良好的成績交出自己“年度總結”。現在,故事仍將繼續。點擊閱讀專題>>>
“吸入用新冠疫苗”來了,多地已可預約。吸入用新冠疫苗如何接種?效果如何?什么人可以接種?看這些你就都懂了。
在可接種人群方面,18歲及以上人群、完成基礎免疫滿6個月人群——是指已接種2劑次滅活疫苗(北京生物、科興中維、武漢生物)或接種1劑次康希諾生物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肌注劑型)可以接種吸入用新冠疫苗。但本次吸入用新冠疫苗僅用于加強免疫,不可用于基礎免疫。
對疫苗中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種非活性成分、生產工藝中使用的物質過敏者,或以前接種同類疫苗時出現過敏者;既往發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者(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患有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綜合征病史者;正在發熱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病患者;妊娠期女性不建議接種本疫苗。
受種者的吸入步驟可簡單概括為三步:呼氣、吸氣和憋氣。如下圖所示:
(正式接種前,可在接種醫生指導下自行練習1-2次。)
研究數據顯示,該疫苗接種后針對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均有良好的加強免疫效果,總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且絕大多數反應為輕度,加強接種后6個月內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尤其在老年人中安全性表現更佳。
同時,接種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不會影響核酸檢測結果。吸入用疫苗中不含現有核酸檢測靶標,接種后可以正常進行核酸檢測。
北京已開設了哪些接種地點?
閱讀全文>>>
你愛逛展嗎?在北京的深秋,新京報《業余的郭館長》欄目主播郭薇邀請編劇史航一同觀看了正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展出的“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共同探討文化類展館存在的意義和關于“流量展”的思考。
大眾去看展的意義是什么?在史航看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尋求談資,儲備一些可以深度聊天的話題。他說,在日常談話中,如果只是重復使用網絡用語,比如“拴Q”一類的,那有什么意思?
談及當下時髦的“流量展”,史航認為,就像烏鎮戲劇節,你讓小孩看那些深沉的特邀劇目、經典大戲,他們會覺得很無聊。但烏鎮戲劇節的街頭嘉年華活動有小丑、魔術師,小孩看到就很高興。所以說各花入各眼。
史航覺得,博物館、美術館對前來看展的人來說,是不熟悉的環境、是他鄉。而在這其中,或許某個藏品、某幅畫,可以突然勾起觀展人的回憶,一些感觸被瞬間激發,這就是他鄉遇故知。視頻詳情>>>
11月15日,國新辦舉行2022年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從下階段看,國內經濟恢復面臨不少挑戰,但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目前國內疫情出現復發,多地報告確診病例近期持續走高,對國民經濟運行會帶來哪些影響?付凌暉介紹,今年受到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的影響,10月份經濟恢復有所放緩。盡管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不少超預期因素影響,但在一系列穩經濟政策的作用下,經濟頂住壓力持續恢復。
從季度變化來看,三季度經濟恢復明顯好于二季度,10月份總體延續了恢復發展態勢。從下階段看,盡管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面臨不少挑戰,但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物質基礎雄厚、市場空間廣闊、人力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的基本特質也沒有變。
付凌暉表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將極大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的發展干勁,增強發展信心。隨著各項穩經濟政策顯效發力,經濟運行有望逐步恢復。
付凌暉認為,總的來看,外部沖擊是階段性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大趨勢,在各項政策措施作用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閱讀全文>>>
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本次中美元首會晤超過3小時,一些細節,顯示了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不同尋常。
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地點是中國代表團的駐地,原因是兩國元首在巴厘島舉行會晤是由美方主動提出,這符合外交禮儀。值得注意的是,會晤地點沒有選擇在G20會場或其他“中立”場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這次會晤相當于是中國的準主場外交。
中美元首會晤在G20峰會召開的前一天舉行,這一安排表明中美元首會晤從一開始就沒計劃通過在多邊場合簡短交談的方式實現,而是要騰出專門時間,就中美關系和其他重大問題進行深入交流。這也表明,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也是拜登出席G20峰會的主要目標之一。
會晤時長超過了3個小時也證明了這一點。中美元首交流和會晤的時長,為確定中美關系的基調起到了把舵定向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還有,雖然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由美方主動提出,但美方對兩國關系的定義仍局限在“護欄說”當中。而中方對中美關系的定調既客觀,也更有戰略視野。一方面,對于中美關系的現狀,中方認為“中美關系面臨的局面不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期待”,另一方面,中方認為應推動中美關系“向上提升”。
確實,中美關系如何發展,全世界都關心。拜登也表示,“世界期望美國和中國在解決全球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行勝于言,中美關系要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美方還需要在認識上更具戰略視野,在行動上展現更多誠意。閱讀全文>>>
編輯 李佳蓉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李立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