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里抱怨買不到抗原試劑的比比皆是。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從業內多方了解到,抗原試劑短期確實存在緊缺,主要受到產能和成本價格上漲影響。不過,就像口罩一樣,抗原試劑的生產技術并不復雜,只要產能上去了,將來肯定會多出來,現階段主要應保障醫療機構等重點單位的使用,不建議老百姓(603883)囤抗原試劑。
產能達峰可能要等兩個月
近兩周,某抗原代工企業老總王明陽(化名)很忙,他奔波于深圳、上海、南京多個城市,越來越多拿到注冊證的公司看中了他公司的抗原試劑生產能力。
“這兩周接到很多不認識的電話都是來問有沒有抗原的,我就跟他們說,這一兩周之內都不可能有抗原現貨了,現在的場地、原料和人工都很緊張。”王明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很多新的合作都只能拒絕。”
在新冠疫情之初,王明陽的企業生產的抗原拿到了海外的注冊證,由于國內尚未取得注冊證,他的產品以出口為主。在王明陽看來,當時做國外的抗原生意,基本和口罩一樣需求爆棚,而且利潤高。一些廠家在國外拿到巨量訂單來不及生產,王明陽的公司在滿足自己訂單之外,也會幫忙生產一些。
盡管后來國外抗原需求逐漸減弱,但國內在今年上半年香港和上海疫情時抗原需求激增,那時王明陽看到了國內抗原需求的前景,開始擴大工廠產能,并在內地西部某城市新建了廠房。
“我們是從抗體原料、NC膜開始,到最終的抗原試劑組裝,擁有完整的生產線,并且有固定的外包勞務工人,能保證穩定的抗原供應,很快我們的產能就可以恢復到每日600萬人份。”王明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他表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時候,國內出口訂單達到高峰,當時國內生產企業的全部日產能最高可達到接近1億人份的水平。不過,由于國內生產的條件比國外訂單更為嚴苛,他預計國內要達到產能高峰,可能還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截至12月11日,已經獲得國內注冊證的抗原試劑品牌就達到了40個,但是真正具有日產數百萬人份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
在王明陽看來,相比國外訂單而言,國內訂單要難做很多。“當時只要是有CE認證的,就可以出口海外了,雖然也對生產產地有規定,但是國外單的管理相對較松,國內就不一樣了,訂單的利潤較國外單低很多,而且審查還特別嚴格,寫了哪個地方生產就必須在哪里生產。”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瘋搶口罩的熟悉一幕又出現了
據他透露,目前的國內訂單主要都是供應政府采購,包括醫院、學校、政府儲備等公用事業單位。
上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稱,老年人每周開展2次抗原檢測,試劑由所在地級市/區縣免費發放,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單位進行儲備,每家基層衛生機構按照服務人口總數的15%至20%儲備抗原檢測試劑。
近日普通藥店抗原試劑缺貨的情況也非常普遍,不少網友在微信朋友圈中詢問哪里可以買到抗原試劑。
一些公司也開始瘋搶抗原。第一財經記者在一個群里看到,某公司發出需求:“急需現貨6000個抗原試劑,后續還會訂購。”代理回應稱:“現在600個都沒有,著急的話就打款等貨,4元一個,大概10天到貨。”
相關廠商股價也應聲大漲。上周五,九安醫療(002432)(002432.SZ)股價漲停,熱景生物(688068)(688068.SH)股價大漲7.7%,萬孚生物(300482)(300482.SZ)股價大漲7.2%,華大基因(300676)(300676.SZ)股價大漲4.7%。
一家擁有抗原檢測試劑生產資質的機構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預計在開放的大趨勢下,抗原檢測試劑的需求可能會持續至少一年。“我們也在尋求一些代工廠希望合作擴產。”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不過也有產業鏈方面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抗原的需求到底是一個短期集中爆發的需求,還是長期持續的需求,現在還難以下定論。上海某生產藥物液體罐裝設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目前還沒有接抗原客戶的單子。“我們作為設備廠商,是需要長期投入的,現在來看抗原試劑可能還是一個短期集中爆發的需求,所以我們還沒有接抗原單。”該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位醫療設備領域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來看,兩周內抗原試劑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緊缺,主要面臨的瓶頸是原材料緊缺、生產量不足等。據我了解,原材料費用都在漲;某大型抗原試劑廠商因為社會面疫情復雜,提高了工資招人還招不到。”
不過他預計,兩周以后抗原試劑產能會逐步爬坡,到時候可能供應緊張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緩解。“抗原試劑現在各地政府都在儲備征用,事實上一般人也不用天天測抗原,有感冒發燒癥狀了再開始進行抗原檢測。”上述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他還提到,現在抗原試劑最緊缺的是醫療機構,應該先保證這些重點部門有充足的供應,普通老百姓沒有必要囤抗原試劑。“將來這些產品一定會多出來的,就像口罩一樣。”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