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內是否有德爾塔變異株?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稱,國內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在流行,也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與奧密克戎變異株重組。
我國是否仍有德爾塔變異株流行?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許文波表示,根據實時動態監測,國內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在流行,也沒有發現德爾塔變異株與奧密克戎變異株重組。從12月初至今,國內監測到9個流行的新冠病毒亞分支,都屬于奧密克戎變異株。
國內是否產生新的變異株?
許文波表示,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BA5.2和BF.7仍是全國流行的絕對優勢毒株。
12月1日至今,全國已完成1142例病例的全基因組測序。測序提示,奧密克戎BA.5.2和BF.7兩者占比合計超過百分之80,占全國流行的絕對優勢。目前,共檢出9個亞型在全國流行,這些亞型沒有發現特征性的基因組突變。
同時,在12月1日至今的輸入病例中,共發現31個奧密克戎亞分支,其中也包括BA5.2和BF.7。在這31個型變里,兩者都是占優勢的。
不同變異株是否會導致再感染?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者主任王貴強表示,對于絕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來說,半年內人體內都會存在有效的免疫抗體,同一毒株的二次感染概率極低,即便感染了也不會出現嚴重癥狀。
如果出現新的變異株,或者新的亞分支表現出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可能導致再感染的。根據人體內的免疫抗體,再感染的間隔時間越短,癥狀通常越輕,間隔時間長了,癥狀就偏重。因此,這輪疫情過后,大家仍有注意做好健康防護。
專家:新冠病毒變異還遠沒達到飽和
近日,有流行病學專家發表言論認為,新冠病毒的突變基本上已飽和了。病毒學專家、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表示,“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全長有3萬多個堿基,即便只關注S蛋白RBD區也有幾百個堿基,從數學概念上講,新冠病毒變異還遠沒達到飽和。”此外,作為RNA病毒,新冠病毒存在不同的變異方式,包括漸進式變異(堿基突變)、跳躍性變異(基因重組,例如XBB就是BA.2.10.1和BA.2.75亞系的重組體)。這些也使病毒變異難以達到“飽和”。
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數?官方回應
隨著大規模核酸檢測取消,中國是否低估當前新冠死亡人數?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冠疫情應對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在疫情流行和快速傳播期,很難準確判斷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只有疫情周期過去后,才能比較精準地判斷真正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大小,判斷一場疫情對人群的危害,特別是對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中死亡是一個重要指標,中國專家團隊和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
“現階段應該把防重癥、防病亡作為優先,這也是防控策略重點調整的體現,把防死亡放在一個非常優先的位置。”梁萬年說。
官方回應中國是否放開太快
針對中國疫情防控是否放開太快,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冠疫情應對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29日在北京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是基于對病原體和疾病的認識、人群免疫水平和衛生健康系統抵抗能力、社會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三者的判斷,現在的調整是恰當的、科學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國防控實際的。
梁萬年強調,中國從2020年疫情防控開始,就一直在密切判斷三方面因素,一是對病原體、疾病的認識,如它的毒害性、危害性,二是人群免疫水平和衛生健康系統的抵抗能力,特別是防控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三是社會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在重大疫情面前,中國一直考慮這三個方面要達到努力平衡的狀態。
梁萬年表示,圍繞這一基本理論框架和思維,隨著人們對疾病和病原體的認識加深、人群免疫水平逐漸建立、抵抗力韌性增強,中國因時因勢不斷完善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從2020年以來的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條優化措施、“新十條”,到調整為“乙類乙管”,無不體現著中國對這三種因素的平衡結果。
梁萬年說,這種調整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更加科學精準地使資源放到最重要的防控任務和救治任務上來。“這次調整的快慢問題,我想歷史會證明這一點,我們認為現在的調整是恰當的、是科學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國防控實際的。”
(中國小康網綜合澎湃新聞、中新網、科技日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