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以來,民營經濟投資的信心確實下降了。我們統計了一下,我們川商返鄉投資力度去年也下降比較多:正常年底我們川商返鄉投資每年一千多億,去年只有五六百億,下降一小半。”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000876)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新希望集團兩會媒體溝通會上談及當前民營企業信心不足時,列出如上數據。
劉永好透露,今年他提交了包括關于建設農業強國、節糧、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等6份提案,其中《關于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的提案》中透徹分析了造成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的原因并給出針對性建議,引發了廣泛關注。
劉永好在會上表示,“隨著防疫政策優化調整、經濟重啟,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對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劉永好指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仍是信心不足。一方面,實體企業經過三年疫情沖擊,普遍處于發展低谷,雖然旅游、消費等行業已經率先出現了強烈復蘇信號,但全行業恢復仍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過去幾年的民間投資下滑明顯,企業看不清方向,多持觀望態度,選擇“躺平”不投資或少投資。
劉永好表示,黨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激發了前行動力。為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他擬提出三方面的建議,包括加強各類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時、精準解讀,引導民營企業家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形勢預期;完善民營企業的支持機制,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引導和促進民營企業增信心、抓發展。
1993年,劉永好首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民營企業家之一,也是全國兩會上履職時間最長的民營企業家之一。
三十年間,劉永好擔任了五屆政協委員,一屆人大代表。履職期間,三農問題、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等社會經濟問題是他一直關注的焦點。
第一次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永好就提出,希望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從那之后,有關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話題,劉永好一提就是30年,從行業發展到政策支持,他將自己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關注,寫入了每年的提案。
2005年2月19日,被認為是“開創歷史的日子”,這一天,《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這份文件包含7大措施36條內容,時稱“非公經濟36條”。這是新中國成立56年來第一部以中央政府名義發布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文件,“非公經濟36條”在放開市場準入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強調了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的原則。
而劉永好作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促進非公經濟健康發展調研組”副組長,全程參與、推動了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的出臺。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好又在政協會議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了民營企業發展的“三難”,即產銷難、投資難、兌現難,也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的建議。
在2022年的提案中,劉永好又建議設立中國企業家日,給予企業家群體像農民、教師等群體一樣的尊重和愛護。他同時強調,提出設立“企業家日”,并不是給企業家過節,而是激勵企業家在歷史新時期承擔新責任。
劉永好這些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獻言納策中,很多提案或建議都得到相關部門的回復,一些轉化為國家政策,有效推動了政策制定、行業規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他也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代言人”。
這個提案也是圍繞民營企業健康發展、鄉村振興建設以及鞏固脫貧攻堅的一些新舉措來做的,當然里面還有一些環境保護,跟當時的熱點相關的,圍繞這些話題寫的提案。政協委員在做好自身的同時建言,從農業領域、基層生產領域中發現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我覺得是好的,我還是比較積極參與提案的寫作,并努力去考慮一些事。
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在我國占據重要位置,80%的人在民營企業工作,民營企業工作的人口占到國家的一半或者更多,這個影響巨大。把這個群體的信心樹立起來,幫助這個群體增加投資,不單單是國家的投資,要把我們市場主體都動員起來,整個國家發展更好更快,進一步提升企業發展信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