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一絲不茍工作中的李文龍。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李文龍,今年35歲,中共黨員,2007年參加工作,現為中國中車(601766)首席技能專家、中車四方股份(601126)公司首席鉗工技師。
李文龍長期從事高鐵動車組內裝裝配制造,他扎根生產一線16年,精通多種型號高速動車組及城軌地鐵內裝制造、裝配工藝,先后參與過時速200-350公里“和諧號”“復興號”多型高速動車組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的裝配制造,獨立研發、設計多項工藝裝備,解決大量生產一線棘手技術難題,擁有多項改進發明,國家專利10項,為“大國重器”高鐵裝備的高品質制造持續貢獻工匠力量。
身為團中央候補委員、青島市政協委員,不久前李文龍又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平凡但不平庸,憑借精湛的技能,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鐵制造的“大國工匠”,不斷為中國高鐵“名片”增光添彩。
“要干就要干出樣子”
2月27日,當記者走進中車四方生產一線,一列列尚在組裝的高速動車組如同巨龍般整齊排列,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在這里,跑出了中國乃至世界高鐵的多個第一。
新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李文龍,正在和一線工友們討論裝配技能創新的話題。身穿工裝的他,笑起來還帶點青澀,但眼睛中透著一份堅毅和沉穩。他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農家子弟,從一名普通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高鐵新一代產業工人的代表,年僅28歲就已成為高鐵列車生產線上的金牌工人。
2003年,初中畢業的李文龍跟隨父親來到青島。想靠自己的雙手干出點名堂的李文龍,報考了技校,學習鉗工。因為打心底喜歡,李文龍總要求自己比別人更努力。2006年,李文龍參加了青島市第九屆職業技能大賽,取得了學生組第一名。作為當時全校唯一一個獲得技師頭銜的畢業生,李文龍進入了中車四方股份公司。
剛進公司,李文龍被分配在動車組司機室內裝崗位。司機室是動車組的關鍵部位,內部部件之間的尺寸關系復雜,對裝配技能要求極高,不僅精度非常高,而且勞動強度大,堪稱最復雜的裝配工序。對于農村出身的李文龍來說,吃苦并不是問題,最大的挑戰是,盡管在技校有學鉗工的底子,但感覺學校里學的知識根本不夠用。
“要干就要干出樣子。”為了練好裝配,他開啟“魔鬼式”訓練模式,甚至把練習件的裝配精度精確到了0.01毫米,這可比頭發絲還細。那些日子,他雙手磨出了血泡,長起了老繭。為了掌握司機室裝配技術,他買回了大量的專業書籍自學。隨著知識量的增加,李文龍對干好自己的工作也漸漸有了底氣。短短半年時間,他就把動車組整個裝配工序的生產工藝流程裝進了腦子里,成為裝配線上的技能骨干。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報。2008年,李文龍在青島市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鉗工第一名。2012年8月,李文龍報名參加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為了得到真正的鍛煉,李文龍又給自己制定了“魔鬼訓練計劃”。比賽時要做一個燕尾滑塊機構,而且既要保證最小的配合間隙,又要滑動順暢,對尺寸的要求更是精確到0.01毫米。為了達到工件要求的配合精度,李文龍前后換了七八種方法,每天在訓練場練習十多個小時。全國比賽雖然競爭激烈,但前期的刻苦訓練,讓李文龍在比賽中發揮穩定,他收獲了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鉗工組第五名的好成績。
“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李文龍的工作信條。
隨著技能的不斷提高,李文龍勇挑重擔,將更多的目光放在解決技能難題和創新裝配方法上,練就了不少“絕活”。車頭前擋風玻璃的裝配是動車組制造的一大關鍵技術。當動車組時速超過300公里,80%以上的阻力是空氣阻力,同時還面臨氣動噪聲、列車表面壓力波等考驗,這對前擋風玻璃的裝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憑著精湛的技藝,李文龍能精確控制前擋風玻璃的裝配精度,不但保證了行車安全,而且外形美觀。
近年來,在動車組裝配生產線上,李文龍經手了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多種車型的裝配制造,創新了多項工藝操作法,其中25項被認定為絕招、絕技,牽頭和參與改善30多項工藝裝備,破解多道動車組裝配制造難題,為企業節約成本數百萬元。李文龍編寫的《司機室內裝操作指南》《觀光區的隔音降噪》《車輛鉗工的內裝施工》等實用性課件和教材,成為動車組內裝工藝培訓的必選教材。
一花獨放不是春。對于自己掌握的技能包括獨門絕技,李文龍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他工友,他還是青島市“李文龍勞模工作室”的負責人,帶領技能工人開展課題攻關和技能培訓,成為解決一線制造難題、創新攻關、技能人才培養的“先鋒陣地”。在李文龍的帶領下,工作室解決了現場技術難題330余項,發明多項先進操作法,有力提升了動車組內裝裝配工藝水平和產品品質。工作室成立7年來,共為企業節約創效3600余萬元。
憑借在動車組裝配領域的出色業績,李文龍摘取了屬于自己的累累碩果。李文龍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全國優秀農民工、山東省勞動模范、青島市首席技師等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
“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為產業工人代言”
如今,李文龍已經成為中國中車首席技能專家、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首席鉗工技師。
高鐵動車高品質制造的背后,離不開一群技能超群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李文龍正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名高鐵工人,李文龍扎根動車組裝配制造一線16年,經過他和團隊裝配的高速動車組已達1700余組(8輛為一標準組),安全運營超過50億公里。他參與并見證了中國高鐵事業的快速“飛躍”。從時速200公里動車組、300公里動車組到時速350公里智能動車組,再到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從“復興號”飛馳國內,到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在印尼成功試驗運行,中國高鐵列車首次出口國外,實現了走出去的重大突破,采用中國標準的高鐵列車成功走向世界。
今天,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作為打造這張名片的一分子,李文龍在快速發展的高鐵事業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李文龍說:“高鐵列車速度越來越高,產品越來越先進,對我們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未來,在高鐵制造崗位上,李文龍將進一步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引領作用,帶動技能團隊一起持續提高技能水平,攻關更多技能難題,為企業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中國高鐵“金名片”增光添彩,為“制造強國”貢獻更多工匠力量。
李文龍說:“我將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為產業工人代言,把一線工人的心聲帶到兩會。”這次兩會,他的建議將聚焦技能人才培育,圍繞如何進一步健全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激勵制度和暢通成長通道等方面建言獻策,讓國家產改好政策更好地得到落實,更多地惠及一線技能工人,從而更好發揮產業工人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