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哪里來,花到哪里去?每一年,這個體現國家的發展方向與經濟走向的“國家賬本”都備受關注。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請審查。這份“賬本”記載著去年國家財政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今年財政資金會往什么領域花。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到財政政策的內容 來源:中國政府網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03.48億元,為預算的96.9%,增長0.6%。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09.17億元,完成預算的97.6%,增長6.1%。
收入20萬億元,支出26萬億元
《報告》顯示,去年的財政收入約為20萬億元,其中稅收收入約為16.6億元,下降3.5%;非稅收入約3.7億元,增長24.4%,主要是盤活存量資源資產,國有資源 (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增加較多。
財政收入加上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收入總量約為22.8萬億元。
支出方面,《報告》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為26萬億元,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向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出,支出總量約為26萬億元。
收支總量相抵,赤字(支出與收入的差額)約3.4萬億元,與預算持平。
從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支出來看,報告顯示,2022年,去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9.5萬億元,支出13.3萬億元。
2022年財政收支執行情況 來源:《報告》
財政部介紹,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88萬億元,下降 2.1%。加上轉移支付后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為20萬億元,支出22.5萬億元,地方財政運行總體平穩。
另外,《報告》指出,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約為7.8萬億元,下降20.6%,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減少。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0萬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約為7.3萬億元,財政補貼收入約為2.4萬億元;支出約為9.1萬億元,當年收支結余約1萬億元,年末滾存結余約11萬億元。
《報告》表示,從財政收入看,2023 年國內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后基數偏低,為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奠定了基礎。但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財政收入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繼續出臺一些必要的稅費支持政策也將減少財政收入規模。
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結構 來源:《報告》
“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有正向關系,但二者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長期從事財稅領域教學與研究,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經濟增長越快,稅收收入就會相應增加。反之,減稅降費會增加市場主體收入,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但政府需要收多少稅才符合實際,需要把握一個度。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中國稅收收入占GDP比重從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較低水平。
2022年,財政部門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4.2萬億元,其中累計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2.46萬億元,超過2021年辦理留抵退稅規模的3.8倍,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林江認為,從目前來看,減稅降費更多是延續前幾年的政策慣性,其效果需要進一步衡量。單純給市場主體減稅,是否能夠讓市場主體將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而并非用于儲蓄,則要看市場主體對宏觀經濟的信心。
另外,由于中國以間接稅為主體,減稅更多在增值稅這一環節發生,實際稅負人未必是減稅降費政策的受益者。因此,林江認為,應從改革稅制這一角度入手,增加直接稅比重,讓減稅降費這一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效果更好地發揮出來。
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各級政府過緊日子,騰出的資金千方百計惠企裕民, 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這也體現在2022年的財政支出方面,2022年,中央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支持,中央部門支出下降3.5%,全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9.71萬億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42萬億元,增長17.1%。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助力地方特別是縣區全面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確保基層 “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從支出結構來看,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26萬億元支出中,比例較高的集中在民生領域,分別是:教育支出占15.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1%,衛生健康支出8.7%,農林水支出8.6%,一般公共服務支出8.1%,城鄉社區支出7.4%。
2022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情況 來源:《報告》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重點支出剛性增加,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繼續加強保障,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基層“三保”能力,轉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2023年,將從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入手,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主要措施包括,用好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支持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緩解結構性就業的矛盾。
在過去五年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投入21萬億元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和能力提升,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財政政策舉措等。
“從財政支出結構來看,主要有三大方面,比例最高的就是民生領域支出,這一部分支出通常有法律規定的要求,雷打不動,是不能壓減的領域。”林江表示,另兩部分支出則是關系經濟發展的產業支出,以及建設型支出,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
從支出結構看,這兩部分支出的內容和涉及的比例分別是:科學技術支出3.8%,資源勘探工業信息等支出2.8%,交通運輸支出4.6%。
加力提效
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就成為貫穿今年的財政主旋律。
財政部部長劉昆對此有專門解讀:“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從“加力”來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舉措:一是財政支出強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06萬億元的基礎上,今年財政部將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貼息等政策工具,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二是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適當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范圍。三是在推動財力下沉上加力。
2022年轉移支付相關情況 來源:《報告》
這也影響到今年的具體數據。報告顯示,今年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10萬億元,比2022年執行數增長5.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約11.7萬億元,增長7.6%。
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約27.5萬億元,比上年度增長5.6%,今年安排全國財政赤字約3.8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1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3.16萬億元,通過發行國債彌補。地方財政赤字7200億元,與2022年持平,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
今年將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約10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6%。
林江認為,從財政理論看,財政資金可以引導民間資金的效果得到更充分地發揮。“政府投資有助于經濟大環境改善,提振市場主體對經濟發展信心。目前想發展經濟,全部靠民間投資拉動不現實,政府在某些時候要唱‘主角’,既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也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比如在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刺激消費等方面,財政資金都可以起到效果。”
同時,財政部強調,要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產業、科技、社會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財政資金雖然有放大和引導效應,但效應有多大,和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一般來講,經濟發展越好,財政資金的效益越好。在目前的狀態下,要密切關注財政支出的實施效果,同時要保證加大財政支出的過程中,地方財政風險可控。”林江說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