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財經》雜志、《財經智庫》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聯合主辦的“財經前沿——2023《財經智庫》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代表課題組匯報2023年全球經濟信心指數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2023年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跨過疫情以后進入正常經濟的狀態,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總體上還是呈樂觀態度。”他指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
許召元提到,受訪者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信心指數有很大差異,對東盟、印度、中東地區的信心指數非常高,但對歐元區、日本、韓國非常低。對歐元區的信心指數體現了大家對俄烏戰爭的擔心;對東盟、印度具有非常高的經濟信心,一方面體現了他們已經走出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這些年東盟、印度等地區承接全球經濟的轉移,進入工業化快速增長的階段有關系。
他強調,從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點來看,受訪者認為,最大的風險可能在于俄烏戰爭久拖不決,前景莫測;排在第二位的風險是,歐美持續高通脹、高利率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第三則是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帶來全球生產格局的混亂。
“2023年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以后,經濟政策回歸常態的第一年,受訪者對中國的經濟持相對樂觀的態度!痹S召元表示,2023年在去年比較低的增長速度基礎上,應該有顯著回升,今年中央工作報告當中也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到5%左右。
與此同時,受訪者也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著不少機遇。首先在外需方面,今年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的第一年,接近50%的受訪者認為這項協定簽訂以后,在未來五年有望助推區域間貿易實現5%到10%左右的增長。另外,我國制造業發展存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規;拖劝l優勢,在數字經濟、醫養健康和文旅娛樂等行業也面臨較好的機遇。
許召元指出,在相對樂觀的情況下,受訪者認為今年中國三重壓力猶在,經濟恢復仍然存在多方面的挑戰:第一,對就業形勢的判斷,1/3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太樂觀;第二方面,消費復蘇面臨收入增長信心不足、醫療教育等支出壓力大等挑戰;第三方面,外需方面面臨中美關系緊張、產業鏈外遷壓力大等挑戰。
最后,對于2023年中國穩經濟的主要對策,許召元總結道,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三個對策:第一是著力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第二是積極促進消費增長;第三是進一步減稅降費。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主持人:下面我們有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老師,為我們解讀2023《財經智庫》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的報告,從2020開始許老師為指數項目從設計到報告制作提供了獨到而權威的學術建議和意見,對問卷結果的分析有著較為深入和具有啟發性的見解,有請許老師。
許召元:尊敬的各位專家,線下線上的各位嘉賓,大家晚上好。受課題組委托,我匯報一下2023年全球經濟信心指數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
這個報告是基于國內外各方專業人士的問卷調查的結果,首先看一下這些問卷對全球經濟情況的調查。2023年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跨過疫情以后進入正常經濟的狀態,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總體上還是呈樂觀態度。但受訪者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增長信心指數有很大差異,100表示分界線的水平,受訪者對東盟、印度、中東地區的信心指數非常高,但對歐元區,日本、韓國非常低,對歐元區信心指數體現了大家對俄烏戰爭的擔心,對東盟、印度具有非常高的經濟信心,一方面體現了他們已經走出了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這些年東盟、印度等地區承接全球經濟的轉移,進入工業化比較快速增長的階段有關系。
從全球貿易來看,2022年全球貿易是特別高速增長的時期,印尼、英國都超過了25%出口的增長,其他一些國家,巴西、法國、日本、美國都得到了接近20%的出口增長。2022年全球貿易是非常高速的基數,2023年全球貿易增速可能會顯著下滑。從外商直接投資來看,2008年以后,全球的FDI基本上處于波動地位徘徊的狀況,沒有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并購投資,一類是綠地投資,總綠地投資情況來看,2008年呈現下行的態勢,2008年以后,綠地投資金額全球大概在8000億美元,到2020年、2021年降到了6000億美元,2023年全球的跨境投資可能維持在低位徘徊的狀況。
對全球經濟的主要風險點來看,受訪者認為,風險最大的可能在俄烏沖突久拖不決,前景非常不清楚,這是排在第一位的風險。排在第二位的風險是歐美持續高通脹,高利率,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排在第三位的是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帶來全球生產格局的混亂。相對而言,受訪者對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后遺癥的擔心相對比較低。
中國2023年是新一屆政府班子施政的第一年,也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以后,經濟政策回歸常態的第一年,受訪者對中國的經濟持相對樂觀的態度,超過50%的受訪者相對樂觀,這個相對樂觀與去年相對低的基數有關系,從2012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又持續下降,2012年降到7.9%,2015年降到7%,2019年降到6%,去年是3.0%,3%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當前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所以中國2023年在去年比較低的增長速度基礎上,應該有顯著回升,今年中央工作報告當中也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到5%左右。
不但是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其他方面,受訪者也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著不少機遇。首先外需方面,從2020年到2022年,我們的出口走出了一個非常顯著的波峰形狀,2020年從年初的接近負增長,到2020年底出口增長速度達到20%,2021年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30%,3、4、5、6月份,這體現了中國疫情防控政策比較好,經濟恢復得比較快,全球其他地方受疫情影響供應緊張,但去年上半年,我們實現了18%左右的出口增長,到2022年四季度,出口出現了負9%的增長,今年1到2月份,出口增長速度是負的6.8%,所以全年來看,出口仍然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但在這個情況下,受訪者認為,今年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全面生效的第一年,預計這個政策生效以后,對今后五年相互之間的出口增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接近50%的人認為這項協定簽訂以后,在今后五年有望助推區域間的貿易,有5%到10%左右的增長,這也是支撐今后的一個潛力或亮點。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本,是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從問卷調查來看,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在制造業中,特別是綠色低碳轉型相關的制造業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機遇,包括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規;瘧,像風、光等技術,包括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綠色供應鏈、儲能技術,都是支撐中國制造業可以取得繼續發展的有利的方面。中國在綠色低碳轉型這些產業上有這樣的潛力和優勢,取決于兩方面,第一,反映了中國這樣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我們有巨大的規模,可以比較好地分攤研發當中的成本;第二,也與中國近些年在綠色低碳方面的先發優勢有關。
除此以外,受訪者認為在數字經濟,像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方面,接近50%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包括文化、體育、娛樂等,也有比較好的經濟增長的機遇。
在相對樂觀的情況下,受訪者認為中國今年三重壓力猶在,經濟恢復仍然存在不少方面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就業形勢的判斷。受訪者對就業形勢是不太樂觀的,1/3的人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不太樂觀,有28%的人認為可能和去年持平,2022年就業形勢也是不太樂觀,這樣加起來有接近60%的人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屬于不太樂觀的。從城鎮失業調查率上也能看出就業的情況。從城鎮失業調查率來看,2018年以來,我們大概在5%左右,從青年就業人口(16—24歲)來看,對就業的狀態是最敏感的?催@個指數,2018、2019年這個數據在11%左右,這是正常的水平,到2020、2021年提高到15%左右,到去年最高點接近20%的失業率水平,今年2月份,失業率水平還是在18.1%。從這方面看,今年就業壓力比較大仍然是長期的重點問題。
在消費方面,擴大消費是當前政策的重點,受訪者認為,在消費復蘇方面面臨著幾個主要的挑戰,最大的因素是過去三年的收入減少,家庭財富不足,3/4的受訪者都有這個判斷。第二方面,對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的信心不足。第三方面,就業形勢不樂觀,第四方面,醫療、教育等民生支出壓力大。對外經貿關系也是影響經濟的重要方面,出口支撐了中國接近1/5左右的就業和產出。
綜合這樣一些機遇和挑戰,對2023年中國經濟主要風險點的判斷,在所有的這些問卷因素當中,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大的風險點是美國不斷強化對中國高科(600730)技領域的打壓,脫鉤斷鏈,對我們國際的經營含量有所惡化。第二層次因素比較多,有五個方面的風險,第一位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第二位的是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回落,第三位是民營經濟的信心,它直接影響投資等方面的意愿,第四是產業鏈轉移速度加快。第五位的是居民消費持續疲軟。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度波動,2021、2022年是突出的問題,今年對這方面的擔心顯著減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金融風險等等,受訪者認為與前面幾個相比處于比較次要的位置。
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面臨著這樣的機遇和挑戰,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促進中國經濟的穩定回升。在這次問卷調查當中,我們有一攬子的政策選項,包括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擴內需,擴內需方面,問卷里有擴大專項債的規模、擴大投資、擴大出口、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比如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進一步減稅降費,保持匯率的穩定,化解地方政府債務。產業政策方面,對房地產市場、平臺經濟、數字經濟、降成本、擴大就業等等,在16項的選項當中,受訪者認為最重要的三個對策,第一位的是提振民營經濟信心,60%的受訪者認為。第二位的是積極促進消費增長,這既符合國家的政策,同時消費不僅僅是政策,還能見到實效,這對穩定經濟是很重要的。第三位的是進一步減稅降費。
這是本次信心指數報告的主要內容,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許召元老師代表《財經智庫》解讀這份報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