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7月11日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及東六環入地項目進行采訪。北京商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截至2023年7月5日,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完成全部工程土方量85%,完成結構施工65%;東六環入地項目總體形象進度累計完成約72%;其中橋梁工程累計完成75%,路基段完成75%,兩大項目均在高效建設中。
副中心站預計2025年投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以下簡稱“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標志性工程。
據了解,副中心站樞紐一體化實施范圍約61公頃,地下建筑規模約128萬平方米,地上規劃建筑規模約139萬平方米,呈現出“地下樞紐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總體格局。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按照“一體化規劃、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和一體化運營”原則推進實施,于2019年11月30日開工,預計2024年12月底完成結構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將是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
目前,副中心站樞紐工程正在全面高效高質量建設中,2023年6月25日工程主站房核心西區率先完成結構封頂,開始轉入設備安裝、二次結構、裝修工程和“京帆”屋蓋建設施工;其他區域按計劃全面進入施工建設的攻堅階段。截至2023年7月5日,副中心站樞紐工程完成全部工程土方量85%,完成結構施工65%;截至2023年7月7日,自開工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8億元(其中建安投資約124.4億元),占項目可研批復投資估算318.18億元的43.62%。
北京商報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工程指揮部內放置著一個沙盤,直觀地呈現出了副中心站“地下樞紐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總體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在回答北京商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沙盤上每個樓座的功能其實都是定好的,其中包含了酒店、金融、商業、公寓等多種功能板塊。“這一棟最高的是辦公樓,規劃的高度為260米。”張登科表示,“未來我們也會比較嚴格地按照沙盤來建設,因為260米的高樓,地下柱子就得粗一點、長一點,旁邊的集中商業那一塊地上只有5、6層,地下樁基礎就沒那么強,現在地下的地下室已經按照地上的荷載布局都做完了。”
據張登科介紹,地上結構未來就是沙盤的樣子,“外立面可能會變化,但樓座的位置、高度和‘胖瘦’基本上沒什么變化”。此外,關于這棟辦公樓的基礎結構進程,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辦公樓所在位置的“坑”已經“基本上挖完了”,且“挖坑跟基礎建設是同步進行”。
地下東六環 “縫合”城市空間
除了副中心站樞紐工程以外,北京城市副中心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工程——北京東六環路改造工程。
據了解,北京東六環路改造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縫合城市功能的創新發展軸、有效織補城市空間、解決高速公路分割城市問題”的標志性工程。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線全長約16公里,其中盾構段長約7.4公里,盾構隧道直徑15.4米,采用分離式雙洞布置,每洞布置3條車道,分為三層,上層為排煙通道、中間層為行車通道、下層為疏散救援通道。最深處位于地下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
“整個隧道具有‘長、大、深’三個特點,即盾構一次連續掘進最長距離達4770米,是全國大盾構連續掘進最長的隧道之一;隧道設計斷面直徑達15.4米,在國內城市公路盾構隧道領域尚屬最大;隧道最深埋深約75米,最高水頭達65米。同時還穿越京哈鐵路、副中心樞紐站、地鐵6號線、通三鐵路等風險源99處。”據中交隧道局東六環項目負責人何劍光介紹,超大直徑、超長距離、超深埋深等敏感復雜環境下,對盾構機的可靠性及工程適應性要求非常高。
難點之中,“基建狂魔”卻做出了“亮點”。據了解,首發集團聯合中交隧道工程局、中交天和結合項目工程環境、施工特點,量身打造了大國重器——超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其開挖直徑16.07米,整機總長約145米,總重量約4500噸。采用常壓刀盤,選用中交天和獨有的大合金刀具和刀具分層布置技術,有效增加刀具的使用壽命;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將光纖磨損檢測技術應用于盾構刀具檢測上,實時監測刀具磨損量。
自2021年8月正式始發,“運河號”盾構機一路高歌猛進、過關斬將,安全順利完成始發、過站、接收、穿越風險源等7.4公里隧道掘進任務,歷時23個月,掘進期間平均日進尺達14-16米每天,最高日進尺24米,做到了盾構掘進“始發零風險、隧道零滲漏、地面微擾動、安全零事故”的國內領先水平。
此外,中交隧道局東六環項目技術負責人呂計瑞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本工程首次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內創新性應用同步雙液注漿技術,大幅提升隧道穩定性和防水質量,填補了行業內的一項空白。并且在此基礎上項目開創性研發及應用一套“制漿-儲漿-注漿”一體化集成系統,有效解決雙液漿長距離運輸“質損、低效、高耗”難題,同時滿足地面不建拌合站的環保高標準要求,實現節能環保的理念,助力城市更新達“雙碳”目標。如今,隨著“運河號”盾構機頂推到位,超大直徑盾構同步雙液注漿工藝技術優勢顯著,隧道上浮控制由30毫米逐步保持在10毫米以內,成型隧道位移穩定在15毫米以內,32.5萬平方米管片襯砌始終保持“不滲不漏”的一級防水標準。
據了解,目前,該項目總體形象進度累計完成約72%;其中橋梁工程累計完成75%,路基段完成75%,路面施工完成10%,盾構西線實現貫通(100%)、盾構東線累計掘進7.2公里(98%),明挖工程累計完成10%,附屬工程累計完成5%。
北京商報記者 金朝力 冉黎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