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見南
曾幾何時,核心資產被眾多投資者寄予厚望,普遍被認為是可以穿越牛熊周期的好公司。然而,一個非常明顯的悖論是,如果說投資者買入核心資產就能躺贏,那將必然導致其買入成本會非常高,對應收益率會因此下降,躺贏也就成了奢望。
不僅是理論上行不通,在實際操作中買入核心資產類股票,想要實現盈利也絕非易事。比如貴州茅臺(600519),算是核心資產中的核心資產,公司長期業績表現優異,基本面確定性高,市場估值穩定,但該股去年10月單月暴跌近3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是該繼續持有還是離場?
茅臺股價波動尚且如此,其他核心資產的波動只會更甚,同樣考驗投資者的定力。此外,雖然有些公司能夠穿越牛熊周期,但過程中也會出現業績的大幅波動,此時該如何選擇?投資者可能還面臨公司估值不斷縮水的窘境。像是過去幾年的銀行股,明明業績向好,估值也不算高,但股價就是不斷陰跌。
更為現實的一點是,核心資產的定義也會與時俱進。在2008年的藍籌大牛市中,“煤飛色舞、資源為王”是彼時的核心資產;而到了2018年后,以茅臺(600519)為首的大消費則成為核心資產中的佼佼者;時至今日,科技股已慢慢成為核心資產投資者的心頭好。
因此,投資者要想押中市場核心資產、取得良好收益,也需要不斷向市場學習。就像從來不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也已將蘋果配置成頭號重倉。
不過,從實際投資來看,買入的股票到底是諾基亞還是蘋果,只能交給時間回答。對投資者來說,分散投資也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不二法門,將上述兩只股票各配置一半,依然能夠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功,長期看也能取得理想的回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