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老撾,中老鐵路猶如一條“鋼鐵絲路”,跨越山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上海風吹拂,汽笛聲聲,港內貨物裝卸忙碌;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將隔海相望的馬累島和機場島相連,結束了兩地只能渡輪往來的歷史……
十年來,“一帶一路”上,一個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背后,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持續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這些項目也宛如一顆顆閃亮的明珠,串起當地民眾繁榮發展的夢想,更是一個個如骨干血脈般的樞紐,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跨群山通江海
互聯互通網絡越織越密
全長600多公里,北起馬來西亞與泰國邊境的哥打巴魯,沿東海岸一路向南至關丹后折向西行至巴生港,橫穿馬來半島,蜿蜒而行——這是中馬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也是中國企業目前在海外承建的最大單體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之一。建成后,它將填補馬來半島東西岸沒有鐵路貫通的空白。
馬東鐵項目咽喉——云頂隧道,中交天和自主研發設計的兩臺敞開式硬巖掘進機(TBM)正在不舍晝夜地工作。其中一臺TBM重約1600噸,刀盤直徑8.98米,長度為266米,是中國出口海外直徑最大,也是馬來西亞直徑最大、掘進距離最長的山嶺隧道敞開式硬巖掘進機。
“云頂隧道位于馬來半島的自然分割線——蒂迪旺沙山脈上(中央山脈),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控制性工程,全長16.39公里,施工難度極大。”中國交建(601800)馬來西亞東海岸項目總經理孔琦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稱。
有著大國重器的支持,項目正朝著按期高質量建成的方向穩步推進。
跨群山通江海,翻開“一帶一路”項目名單,類似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的項目還有很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建造”頻頻走出國門,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個令人驚嘆的“超級工程”。正是得益于這些超級工程,“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近日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指出,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共建“一帶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基本架構,加快推進多層次、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基本形成“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
陸——經濟走廊和國際通道建設卓有成效。共建國家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等一個個重點項目穩步推進,正打造連接亞洲各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海——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絲路海運”航線已通達全球43個國家的117個港口,300多家國內外知名航運公司、港口企業、智庫等加入“絲路海運”聯盟。
天——絲綢之路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已與104個共建國家簽署雙邊航空運輸協定,與57個共建國家實現空中直航,跨境運輸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
網——中歐班列、中歐陸海快線、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持續拓展、穩步發展。其中,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截至2023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4萬列,運輸近700萬標箱,貨物品類達5萬多種,涉及汽車整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53大門類,合計貨值超3000億美元。
十年來,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網絡越織越密,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正在從愿景變為現實。
十年碩果累累
為全球經濟注入新活力
基礎設施的聯通,有效降低了共建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成本,提高了接入世界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激發了更大發展潛力、更強發展動力。
以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為例,馬來西亞工業發展金融研究中心研究顯示,僅建設階段,項目就將拉動馬來西亞經濟增長2.7%。項目土建工程的屬地化分包與采購比例已超過40%,為3000多家馬來西亞企業帶來商機。中國企業在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招聘當地員工,已累計招聘6000多人次,還將通過“中馬鐵路人才培訓合作計劃”為馬來西亞培養5000名鐵路人才。
孔琦向記者介紹,東海岸鐵路項目建成后,將會把馬來西亞東海岸重要城鎮和西海岸的經濟中心相連,構建馬來半島東西方向鐵路運輸干線,極大地促進商貿、物流、進出口及旅游等行業的發展,提高人們生活的便利。
得益于共建“一帶一路”,馬爾代夫擁有了現代化的跨海大橋,老撾人民的鐵路夢成為現實,柬埔寨邁入高速公路時代,非洲偏遠村莊接入了衛星電視信號,“電力高速公路”飛越亞馬遜……一個個幸福的故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不斷涌現。
10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為國際貿易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全球經濟注入新活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張翼舉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以來,設施聯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紛紛落地并投入使用,使得“硬聯通”水平不斷提升,這不僅體現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果,也代表了我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同時,我們在基建領域取得成績,就像一個托盤,為其他“四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與基礎設施咨詢主管、大中華區碳中和主管、“一帶一路”投資并購服務主管朱亞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和電力設施等,這有助于提高交通和能源供應的效率,并促進貿易和經濟增長。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實施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使參與國貿易增長2.8%到9.7%,全球貿易增長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
路相通,情相牽,心相近,夢相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各國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同繁榮,已成為開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平臺,鋪就出一條通往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幸福之路。
新基建穩步推進
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伴隨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扎實推進,共建國家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不斷推進,國際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型全球化合作平臺為共建國家提供了發展機遇。” 安永中國海外投資業務部全球主管、“一帶一路”主管周昭媚表示,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的當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以實現復蘇轉型。
張翼舉表示,“硬聯通”的暢通為“軟聯通”和“心聯通”提供了機遇。一方面,基礎設施的聯通,使得“一帶一路”的物流通道更加暢順,貨物可以高效流通,為合作伙伴的產業合作和國際貿易提供了基礎支撐,各種生產要素可以充分地流動和配置,從而進一步強化國際分工與合作,為國際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聯通也將進一步強化人員的交流與往來,使得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民心交流日益頻繁,也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更好的機會和平臺。
這其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亮點紛呈:綠色、數字絲綢之路等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以綠色絲綢之路為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環保合作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超過40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32個國家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
朱亞明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大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伴隨著未來城鎮化、工業化的持續推進,由于各國綠色技術能力有限,對傳統能源依賴程度較高,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必然還將進一步上升,綠色轉型發展面臨瓶頸。
“‘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中企參與的項目覆蓋領域不斷拓寬,綠色和數字經濟已成為中企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落實‘雙循環’戰略的重要抓手,也為中國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再全球化’提供契機。” 周昭媚表示。
“除了基礎設施的合作以外,未來合作的重點應當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技術創新的合作以及規則對接的合作。” 張翼舉稱,這樣能更好地助力合作伙伴在社會、經濟、產業、人文、環境等各領域形成更加緊密、更高質量的合作,共同應對當前國際形勢所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形成穩定、可持續的發展局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