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要把企業家和資本家區分開來。
把脈中國經濟,劉世錦認為,受需求減速影響,傳統產業進入下行通道,需要在穩增長的同時,通過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發展進行對沖、更替和升級。
因此,這一時期傳統產業的“軟著陸”對穩增長至關重要。面臨的挑戰是房地產等主導產業下降過快、幅度過深、時間較長,引發全局性沖擊。
另一方面,企業家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制約產業穩定增長和轉型升級,部分領域創新動能下降、進度放緩。
因此,在供給側劉世錦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認可、保護和弘揚企業家。
當然,大眾需要清楚地把企業家與資本家區分開來。企業家才能或精神是用于組合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的一種特殊能力,是組合資源的資源,是高于資本的一種更為稀缺的資源。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12月2日,由聯辦集團、和訊、巨浪視線聯合主辦的“尋找中國經濟的信心之源:財經中國2023年會暨第21屆財經風云榜”在北京舉行,劉世錦在大會演講中表達了上述觀點。
針對供給側改革,劉世錦還強調,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企業產權和治理結構改革方面要有大的理論和政策突破。
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是具有企業家才能的那些人,識別并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組織各類資源,創辦發展了大量充滿生機活力、具有創新進取精神的企業。他們通常是白手起家,并沒有多少資本,而投資者正是看中了他們的企業家才能,才把資本給了他們,以便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市場競爭中的企業,是以企業家精神為核心的組織形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股權多元化成為常態,要找到純粹的國企或民企越來越困難。按照所有制出身劃定企業性質和類別,低估了企業家精神的作用,也越來越遠離企業和市場的實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要防止企業家精神的衰退或斷檔;能否使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充當主角,更是國企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劉世錦還表示,企業家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創新精神,不僅各類企業需要,進一步說,各級政府官員特別是主要領導者也需要。地方競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地方主要領導者的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