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指導,《財經》、《財經智庫》、財通匯主辦的“202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增長與開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趨勢性好轉,盡管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們經濟的發展不能走老路,要在轉型過程中開辟出一條新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
王一鳴談到,中國經濟增速正在向潛在的增長水平回歸,這是趨勢性的,因此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會收窄。他表示,未來需要培育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新動能,要發展科創金融、產業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和跨境金融來為新動能服務,從而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
面對新動能不能短期填補規模性下滑的問題,王一鳴指出,要使更多創新科技產業化,在每個領域形成足夠的增量,互相疊加就能替代傳統動能的衰減。“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向這個方向走。”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今年的財富論壇。大家都很關心現在的形勢,我今天就圍繞三個方面,以“新動能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這個話題跟大家做個交流。
一、我們要把當前的形勢放在更長的區段去觀察,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變化呈現哪些新的趨勢,新的特征;二、如何挖掘培育新動能來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三、怎么樣為新產業新業態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
首先是新趨勢新特征。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速收斂,這種變化也有它特有的背景,就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制造業也在達峰以后進入平臺期,基礎設施,特別是大規模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逐步收窄,傳統的動能驅動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正在放緩。但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在明顯收窄,隨著疫情影響的消退,經濟增速正在向潛在的增長水平回歸,這肯定是個趨勢性的,所以進一步下降的空間是會收窄的。
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增速放緩的時候,結構也在加快調整。從新舊動能轉換看,房地產基建投資傳統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新動能拿什么替代它呢?短期內還難以完全替代傳統動能的衰減。從穩增長與促改革的關系看,我們以前比較習慣用擴張性的政策,而改革釋放新增長動力的潛能還有待進一步釋放。
我們結構也有非常積極的變化,就是這一輪數字化轉型,數字智能技術正在驅動產業生態的重塑。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融入到制造過程當中,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正在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人口和經濟的空間聚集度在提高,城鎮化的速率在放緩。城鎮化從高速向中速轉變,城市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為主基調,這對我們的城市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會帶來更大的投資空間。
高端的要素,知識和技術密集度高的產業不斷向城市大都市群集聚,通州就是這個案例,現在大城市都在搞新區建設,這意味著什么?大都市圈為核心的區域將集聚更多產業、更多資本、更多人口,所以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圈在空間配置中的地位會上升。
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排放的拐點在疊加出現。能源正在逐步達到需求峰值,估計2030年到2040年。而可再生能源,風能、光能的份額在大幅度提升,這使得我們能源的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而主要污染物陸續進入峰值期會形成疊加,在這個階段形成特殊的疊加效應,會增大資源環境的壓力。
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在增大。中國占全球的份額在持續提升,在供給端,中國成為一個全球的供應鏈中心,在需求端,也是14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世界多數經濟體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在明顯提高。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最重要的生產組織中心,它也會帶來要素的集聚。
這種階段性變化對我們培育新動能提出了什么要求呢?我們未來可以在哪些領域挖掘中國經濟的新動能?
首先,科技創新是未來最重要的新動能。因為我們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在科技創新,而習近平總書記說,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也會為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動力,特別是在這個特殊的轉型期。
去年我們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3萬億,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研發強度達到了2.54%,正是這種科技創新,帶來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速的成長。當然我們科技創新也有短板,最突出的是三個短板:一是基礎研究占研發的比重相對低,去年是6.32%,OECD國家平均是15%到25%的水平。二是由于基礎研究的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的儲備相對不足,所以在一些領域就受制于人。三是我們科技領軍人才偏少,這也對我們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也要從過去終端產品的集成創新,更多轉向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這些中間品的創新,怎么樣從過去的集成創新模式轉成原始創新,這都會為我們新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動能。
針對經濟結構變化怎么樣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包括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我們的鋼鐵、石化、建材、輕工紡織都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它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會帶來巨大增長空間。我們要提升這些產業,使它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600405),一定要堅持開放。
城市的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城市化會帶來什么新動能呢?要素,高端要素,特別是人才,資金向城市的集聚,它是伴隨著城市結構的變化。
需求端,現在轉移到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接近3個億,而這3個億就是我們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一個缺口,大體是18個百分點,將近3個億人口。這些人口給他基本的公共服務,給他城市的戶籍,他的消費水平會提高30%,這個會孕育巨大的消費需求,這里面也孕育著很大的改革空間。
綠色轉型新動能,今年上半年,我們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已經達到13.22億千瓦,中國的新能源裝機占全球1/3以上,風電、光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我們已經成為全球風電、光伏和動力電池的重要生產國,而且也是技術的領先國。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能夠達到900萬輛,市場占有率會超過30%,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000591)電池正在成為出口的新三樣,今年我們出口新能源車大體會達到100萬輛,前10個月已經超過90萬輛,汽車的出口能達到450萬輛,超過日本,成為第一大出口國。我們的新能源已經具有市場競爭力,它的技術發展還有很大空間,所以它未來,競爭力會更強。
擴大開放的新動能,我們現在叫高水平開放核心是制度性開放,這會對改革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最重要的經驗,我們怎么樣通過擴大開放培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我覺得也有很大的空間。
我們怎么為這五個新動能服務呢?首先,培育科技創新的新動能,要發展科創金融。怎么拓展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來支持科技創新的空間,怎么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新投資,來滿足不同生命周期科創企業的資金需求,使得財政資金和金融資本更有效組合來推動科創,這些未來都是金融服務里面對的課題。
發展產業數字金融。現在正在轉向產業數字金融3.0時代,產業數字金融就是基于產業互聯網,通過把產業互聯網和金融跟它更有效的對接起來,利用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風控這些金融科技能量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的數字化連接模式,它未來有什么樣的前景?我覺得會系統性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它可以跟信用數據更加對稱,能夠促進金融服務,原來只講企業的信用,從主體信用轉向交易信用,為實體經營企業帶來顯著的降本增效,而且能夠有效控制金融風險,因為它信息能夠對稱。這對金融業的創新,怎么樣重構一個科技創新產業金融共贏的產業生態提供了一個巨大空間。
發展普惠金融。大概念的普惠金融也包括養老金融,現在大都市城市群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多人多要素集聚,會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需求,不光是大企業,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老年人都是我們的金融服務對象,怎么開發適合不同主體的金融產品,我覺得還有很大空間,所以我們要持續完善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功能,怎么樣研發更多產品,使得它更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能夠滿足城市各類主體的金融需求。
發展綠色金融,是副中心希望打造的。中國的綠色金融需求會很大,因為綠色產業的投入資金量大,回報周期長,僅碳減排一項,2030年前每年需要投入2.2萬億元,到了2030年以后要投入3.9萬億元,所以這些投入靠財政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市場化的手段激勵社會資本參與。比如今年前三季度,綠色貸款余額三季度末已經達到28.58億元,全球首位。綠色債券1.98萬億元,全球第二,下一步綠色金融的空間會非常大,下一步怎么樣建立一個規范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準,增加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減排技術等領域的發展。
發展跨境金融。隨著國際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特別是制度性開放、金融開放是我們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怎么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提升跨境投資融資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支持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境內上市公司進行戰略投資。這些都需要跨境金融,為跨境金融的發展來提供空間,它也會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形成更大的需求,衍生出對人民幣資產風險管理金融人才的需求,而大都市圈最有條件滿足這些需求。
我們要通過培育新動能開啟新一輪的增長周期,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趨勢性好轉,盡管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們經濟的發展不能走老路,要在轉型過程中開辟出一條新路,一定是更加具有光明前景的新路。
謝謝各位!
張燕冬(主持人):趁這個機會請教一個問題,您剛才談到經濟增長階段性的一些變化的特征,從高速向中速收斂,但這個口子在收窄。另外,您談到了新動能,怎么著力挖掘新動能,最后是新產業、新業態當中金融的作用,有很多啟發。我想問的是,從高速向中速的收斂,大家知道現在傳統性的產業已經在規模性下滑,但新動能,科技也好、產業升級也好,綠色轉型擴大開放,有一些新興戰略性行業,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潛能和動能的驅動,但它不可能一下子填補規模性的下滑,這時候最大的難度是什么?
王一鳴:舉例來說,房地產從18萬億銷售額降到12萬億,有人問汽車能替代嗎?汽車類的產品,包括整車、零部件,去年大體銷售額是3.9萬億。我認為關鍵是要以增量替代,而不是存量。短期內確實新舊動能轉換會出現青黃不接,但如果新動能非常多,每個都提供一萬億的增量,有8個就能有8萬億,能對沖掉它。使更多創新科技產業化,每個領域形成一個足夠的增量,加在一起就能替代傳統動能衰減。再出現一個房地產這樣體量的產品,短期內不可能,但希望更多的領域出現新的增量,累加在一起就能替代,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要向這個方向走。
(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本人審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