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論壇主題為“探尋復雜環境下高水平開放之路”。美利堅大學教授、WTO原首席經濟學Robert KOOPMAN表示,中國影響了全球的供應鏈,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大引擎。隨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其在全球消費中的占比。
美利堅大學教授、WTO原首席經濟學Robert KOOPMAN
Robert KOOPMAN認為,未來要加強國際間的多邊合作,并意識到多元化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確保有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的解決方案,使發展能夠為全球市場所共享,讓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取所需要的支持,以此全球才能共同應對當前和未來二十到五十年的發展挑戰,在以上這一過程中,中國將扮演重要角色。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Robert KOOPMAN: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財經》的邀請在這里發言,很高興參加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對于全球經濟挑戰中國經濟動能發表發言。
作為我的背景來說,我希望能夠把全球貿易和中國的增長前景聯系在一起,談一下當前的全球經濟的挑戰和問題。全球經濟的增長在2024年和2025年的展望來看,我們預計會低于過去二十年的平均值,疫情后的經濟恢復的一些壓力、地緣政治的挑戰以及氣候相關的破壞給我們帶來一個非常困難的環境。中國的經濟增長預計會增長5%,過去二三十年中國享受了9%的增長,印度會保持6%的增速,美國、歐洲大概是1.6%到2.1%,中國的增長速度還是很強,我們也看到了印度正在迅速的崛起,成為一個大國。
所以全球經濟角度來說,整體在放緩,有各種挑戰,同時也有結構性的問題,包括生產力的增長乏力,人口結構的變化,貿易的變化,現在貿易還是比較強韌,雖然地緣政治有挑戰,貿易還是很強,美國也用一些關稅限制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進口,美國其實也希望能夠跟WTO多邊的貿易協議做一些新的變化,這些都是給全球貿易的緊張局勢推波助瀾。這也是1980年代我們看到最緊張的貿易格局了,當時是美日的貿易摩擦,貿易為什么還能保持這么強勁?這是很令人驚訝的,它也說明了全球經濟高度融合,這種融合也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全球的挑戰,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貿易在GDP的占比從1990年代以來沒有增長,但是它還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在全球GDP占30%,它對于我們目前的影響特別是地緣政治的沖擊帶來了關稅的提高,導致一些全球供應鏈開始重組,包括能源、糧食、汽車零部件,現在也開始進入全球貿易鏈的重整,但貿易還是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些發展的機會,給很多國家帶來一些糧食和能源進行綠色的轉型,貿易還是會繼續的去支持能源的轉型。
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還是要找到一個再平衡,最近的政策我們也看到說明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政策,中國如果能夠成功的做這個轉型,以消費拉動的話,它會給經濟的動能帶來很大的提升,使得中國能夠走上價值鏈的前端和高端,緩解全球貿易的緊張,最近我們看到全球價值鏈的發展是來自我們在北京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會議上包括世界銀行報告中說中國在全球中的占比,過去三十年制造業占比大幅的上升,中國制造業上升了,但是消費在全球占比卻沒有上升,所以中國也需要在全世界價值鏈往上走的時候也需要提高在全球消費的占比,中國確實影響了全球的價值鏈,中國也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引擎,它希望走到價值鏈的高端,同時提升國內的消費轉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的轉化,所以未來三到十年的發展對全球增長都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全球的貿易是不是裂成了兩個陣營,這跟二戰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冷戰格局有一些類似的地方,這樣的分裂將在2050年之前阻礙世界的發展,阻礙世界經濟的整合融合,這也是在世貿組織降低關稅以來作出的努力,大部分成長還是通過國家之間的科技溢出效應,如果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繼續緊張的話,這種技術溢出的效應就會減少,也會減少全球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很多最近的發展國家是影響最大的,過去三十年以來我們看到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我們最近也看到這種趨勢更加碎片化,沒有以前的合力了,所以要加強國際間的多邊合作并意識到我們多元化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確保有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的解決方案,為全球市場所共享這是很關鍵的,讓發展中國家也能夠獲取所需要的支持,這也都是非常關鍵的,才能共同應對當前和未來二十到五十年全球的挑戰。中國在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以上就是我的發言。謝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