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聯辦財經研究院在三亞財經論壇期間舉辦研究成果發布會。聯辦財經研究院首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介紹了聯辦財經研究院近兩年的重點研究課題和研究成果。
主題一:《關于消除我國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建議》
報告在分析中國農村貧困問題歷史成因的基礎上,對未來十五年(2021—2035年)至三十年(2021—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所面臨的形勢任務提出戰略建議。
報告提出了農村相對貧困人口的“比例標準”。報告依據某一年度人均收入占該年全國人均年收入的比值確定下一年貧困水平。將2020年我國絕對貧困的“比例標準”定為12.5%。每年絕對貧困的標準線隨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而提高。將每年人均年收入低于上一年全國人均年收入50%、高于12.5%的區間,定義為相對貧困,收入水平處于其間的人口為相對貧困人口。
報告回顧和分析了我國“較少改善民生較多提取積累建立工業體系”戰略的成就與代價。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使一個人口眾多又一窮二白極端貧困的國家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選擇了“較少改善民生較多提取積累建立工業體系”戰略。這一戰略主要由五項制度構成:糧食和主要副食品統購統銷、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農民勞動力投入替代國家農業投資、由農民承擔農村基層財政費用、城鄉二元戶籍管理。改革開放以后,在我國工業體系運行中允許并鼓勵一部分人率先致富擺脫貧困。2015年已經有10多億人口擺脫了絕對貧困。2020年又成功地實現了全部消除近億剩余絕對貧困人口的目標。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主要是農民為“較少改善民生較多提取積累建立工業體系”戰略的實施承擔了長時期的貧困,付出了難以計算的代價和犧牲。
報告認為,部分農村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是我國貧困人口長期存在的基礎性原因。在傳統二元社會結構體制下,這些地區的農民不得不長期過度開發居住區域內的土地以滿足最低生活水平的需要。人口很少遷移,人均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減少和惡化,環境不適宜居住,更不可能脫貧致富。不提高這些農村人口人均資源量,他們永遠不可能擺脫貧困。
報告在總結完成消除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戰略任務的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醒我國消除農村相對貧困人口所面臨的挑戰:1.原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難以致富:工資性收入偏少,經營凈收入對總收入增長的貢獻低,轉移凈收入比重較高,財產凈收入難以維持基本生活。2.農民工就業形勢難以提高收入水平。西部吸納農民工就業資源少。農民工就業不穩定。3.未來將有約1億農民剩余勞動年齡人口需工商就業崗位。4.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十分困難。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實現全國統籌,導致人口遷移和行政區劃優化困難。影響農村戶籍城鎮化進程最后的因素,是延續幾千年的中國農耕文化對老齡農民的心理影響。5.實現全體人民統一社保體系更加艱巨。我國城鎮社保體系還不是一個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保障體系,五個因素導致要實現全體人民統一的第一支柱的社保體系較消除二元社保戶籍制度更為艱難。
報告提出消除我國相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建議。
1.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同步,分兩階段三個目標消除相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共同富裕。2035年消除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國水平25%的相對貧困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70%,實現城鎮居民全國統籌社保制度。2050年,消除人均年收入低于全國水平50%的相對貧困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100%,廢止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并實現城鄉全體居民全國統籌社保制度。
2.提出為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三項目標的戰略措施建議。主要有:在投資資金和項目安排上要優先安排中西部資源(600139)開發和延長產業鏈的項目。在全國推行“稅收與稅源一致性”改革,將中西部稅源產生的稅收(包括中央金融機構)留在中西部。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增加工商就業崗位。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支持二產主導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對于吸納農民剩余勞動年齡人口實現工商就業并繳納職工社保費的企業可使其享有所繳納社保費按一定比例抵頂流轉稅的紅利。財政部門要將支付給貧困人口的轉移凈收入調整為補充農民社會保障。2025年實施城鎮居民全國統籌的社保體系改革并進一步實施城鄉一體全國統籌的社保體系。中西部安排就業崗位不足的部分全部由東部承擔。推進戶籍城鎮化,通過將鄉村改造、本地城鎮化集中居住與易地/異地搬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不同方式最終實現居住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在保留農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權益的條件下,鼓勵農民落戶城鎮,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水平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實行行政區劃優化。合村并鎮、撤鄉鎮建街道、撤縣建區等。逐步撤銷人口少于10萬的縣級建制(少數民族地區除外),改為行政區,減少財政行政支出。
報告建議到2050年我國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步全部消除相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共同富裕。
主題二:《關于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建議》
報告是《關于消除我國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建議》的續篇,報告主要是闡述下一步推進共同富裕的工作中如何合理調節過高收入。
報告包括“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資本的稀缺性”、” 私有資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地位和性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理論的基本框架”、”共同富裕目標下主要經濟體制改革政策建議”五個部分。
報告在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回顧和思考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建設實踐的成就和失誤,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存在著資本的稀缺性。在經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幾十年實踐之后,我們再深刻領會馬克思關于擴大再生產理論的內涵,可以認識到一個經濟學原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存在嚴重的資本稀缺性。
進而提出我國四十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百年歷史中前所未有的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資本的發展,包括公有資產逐步推進資本化;大規模引進境外資本而不僅僅是對外貸款;特別是私有資本的長足發展。這三類資本的發展大大緩解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資本的稀缺性。
由于當前過高收入的來源主要是私有資本,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上對待私有資本就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報告提出私有資本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結果之一。并同時提出私有資本具有二重性,即與共同富裕相一致的進步性和與共同富裕相悖的倒退性。
根據上述分析,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理論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樣存在價值形態的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即勞動力再生產費用和剩余價值。其本質差別在于社會主義分配給勞動者的不僅是勞動力再生產費用,而且包含部分剩余價值。
在此基礎上本報告提出十余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居民收入調節制度改革,政府公共服務制度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目標等具體政策措施建議。其原則是降低居民收入稅收負擔,提高對過高收入的稅收調節力度,加大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同時,加大鼓勵資本投向有利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領域的力度,以此促進過高收入用于符合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投資,更多地增加社會財富,同時加快消除相對貧困人口,推動寶塔型共同富裕收入格局盡早實現。
許善達還介紹了聯辦財經研究院關于“進一步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權益,改進并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議”、“進行地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試點建議”、“工業遺產保護研究”、“加快推進脫貧地區共同富裕試點”、“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研究”等項目進行情況和成果。
據悉,聯辦財經研究院明年的重點研究課題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形成過程和逐步破除的政策建議研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