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支持,《財經》、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海南自貿港要打造成為融入世界經濟的前沿地帶。自去年開始,海南提出兩個總部的建設,即境外企業在此建國際總部、中國企業在此建國際總部,“靠企業微觀之間的相互對接,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國家協議,這是微觀制度方面的安排”,意義和作用巨大。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
此外曹遠征指出,“我們對面就是越南,越南是經濟發展很快的國家,能否在這個地區開始進行梳理(產業鏈),這是海南自貿港的新任務,以此使我們海南自貿港建設提速、增效、早日建成。”
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曹遠征表示,中國經濟的韌性是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性,以中國的基礎工業為例,中國鋼鐵產能占全球產生54%,中國石油(601857)化工的產能占全世界產生34%,“這種產能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實現,如此龐大的產能是工業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工業都需要的。”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曹遠征:謝謝主持人,非常感謝參加這個論壇。我本人是海南自貿港的顧問,35年來,海南自貿港發展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更是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經濟格局調整的產物。中國提出在海南建設自貿港,當時還叫自貿區,后來在2020年,局勢變化,提出應對這樣一個變化,建成自貿港。2025年海南封關運作,施行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的自貿港。這樣封關的核心有兩條,把海南建成中國改革開放的鮮明旗幟,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前沿地帶。既然要旗幟鮮明,我們看現在的國際潮流如何,如何建設自貿港,這是自貿港提速的重要問題。
我報告的題目是《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新變化與海南自貿港建設》。首先我們來看全球產業鏈的重組,自從去年開始,俄烏沖突,世界經濟碎片化,全球經貿態勢發生變化,安全變成第一位的問題。
過去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只有一個概念,在岸和離岸。現在產業鏈不僅是在岸和離岸的問題,如果不能恢復到在岸,應當回到有岸或進岸,否則就出現了脫鉤情形。
在過去兩年中,我們注意到,產業鏈現在橫過來,從細亞北非向中國過渡,如果觀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會發現,“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投資是兩位數增長。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曾經美國市場是中國第一大市場,占中國出口23%左右,現在美國變成第三大市場,東盟國家變成中國第一大市場。增速最快的是中亞國家,經貿安排也出現變化,出現了中國海灣國家六國新的安排,正在進行自貿區談判。于是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產業鏈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其實我們發現,中國經濟的韌性是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性,我們特別注意到中國的基礎工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重化工業產能,中國鋼鐵產能占全球產生54%,中國石油化工的產能占全世界產生34%,這些都成為特別的狀況,這種產能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實現,如此龐大的產能是工業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工業都需要的。
產能的上游就是我們看到的合作組織,中國海灣自貿區,下游需求者是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從產業鏈觀察,產業鏈上在某種意義上是依托中國的基礎產業形成的新的安排,換言之,東盟方向是中國的下游,產業上又重新的安排。很多人說全球化是政府之間的協議,固然沒有錯,我個人認為,自貿出現的產業問題是企業微觀的全球安排,什么叫全球化,就是全球生產力布局,一個環節在一個國內,另外一個環節在另外一個國內。如果討論經濟增長,兩頭在外,就是全球產業的安排,全球產業鏈之間加工在中國境內,市場、加工都在中國境外,如果全球產業鏈出現變化,是否是出現了新的安排。
我們注意到,海南自貿港要打造成為融入世界經濟的前沿地帶,前沿正在發生這樣的變化,要有制度調整。自去年開始,海南提出兩個總部的建設,境外企業在這里建其國際總部,中國企業在這里建國際總部,靠企業微觀之間的相互對接,在企業鏈條梳理對外合作的新安排,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國家協議。這是微觀制度方面的安排,是非常巨大的。
剛才忠民同志講到電商,數據資產,其實我們都叫生產性服務業,是為產業鏈提供服務。如果我們說研制產業鏈梳理,會發現是向東盟延伸的產業鏈,中間有無數的環節,在這些環節上建立制度、習慣、規則就是在微觀基礎上奠定海南自貿港建設基礎。
我特別注意到這次在習近平總書記訪問越南中,越南提出這個問題,他提出中國循環地區、海南自貿港,我們對面就是越南,越南是經濟發展很快的國家,能否在這個地區開始進行梳理這是海南自貿港的新任務,而不是拘泥于政府協定、政策變化,而是踏踏實實的在產業鏈上進行梳理,建立新的規則、制度、安排,以此使我們海南自貿港建設提速、增效、早日建成。以上是我的發言、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