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假如王家衛導演的熱播劇《繁花》發生在哈爾濱……”在“秒畫”應用中輸入這句話,數秒后,以哈爾濱地標索菲亞(002572)大教堂為背景的《繁花》海報便呈現在眼前——這是證券時報記者在商湯AI體驗中心看到的一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底層技術之一,AI大模型應用已“出神入化”。
科創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體力量。記者調研發現,通過堅持不懈的技術創新,部分企業不僅在細分領域擔當起新型工業化的引領角色,更推動全產業鏈實現升級,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圍繞“新”字做文章
新年伊始,多個經濟大省(市)已對今年工業經濟工作展開部署。證券時報記者發現,圍繞“新”字的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新動能、新優勢、新增長點等關鍵詞頻頻出現。
上海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1月12日舉行。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表示,加快構筑工業新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要大力發展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加強科創和產業結合,搶抓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機遇,加強創新企業孵化培育。
1月11日舉行的安徽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智能綠色制造強省大會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培育一批產業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加快壯大新質生產力。
1月9日召開的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指出,前瞻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網絡、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深海空天七大未來產業,高標準制定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和具體支持政策。
網宿科技高級副總裁李伯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數字化是重要抓手。通過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融入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可以提升工業創新效率和生產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需持續完善網絡、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為新型工業化的落地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基礎設施承載。同時,要推動‘云大物智移’等數字技術創新,探索工業化場景與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企業挑起新型工業化“大梁”
記者在調研多家科技創新企業后看到,隨著企業創新活力持續激發,前沿科技應用如同百舸爭流,新型工業化熱潮已蔚然成勢。
“噔噔噔,噔噔噔……”走進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下稱“中國電科21所”)特種機器人創新中心,只見“電科機器人1號”正在勻速行走,它有規律地揮臂、抬腿、前進,形似真人。
據介紹,“電科機器人1號”的身高162厘米,體重60千克,全身有39個自由度,單臂負載大于5千克,雙臂負載大于10千克,最大行走速度超過5千米/小時,綜合續航時間大于2小時,可在草地、碎石路面、斜坡等非平整路面穩定行走,能進行物品搬運、倒水等靈巧作業。中國電科21所于2021年開始布局面向功能實現的第一代人形機器人研發工作,當前已完成面向智慧物流場景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產品的迭代研發工作。
“隨著全球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形機器人作為機器人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正在全球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電科21所人形機器人項目負責人蔣志勇對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要讓人形機器人真正從事各種工作,必須在實際場景中應用訓練,不斷增長“智慧”。記者獲悉,今年一季度,該款人形機器人將投入到智慧物流生產場景中做應用驗證,包括智慧物流的搬運、分揀、配送功能。“團隊目前正在攻關應用驗證前期的各項技術工作,希望能發現更多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通過技術迭代去解決。”蔣志勇說。
人形機器人的崛起,離不開AI大模型強大的智能支持。記者調研發現,AI大模型應用場景已“百花齊放”。
走近商湯AI體驗中心,運作于“日日新”大模型基礎上的生成式AI產品系列如“商量SenseChat”“秒畫SenseMirage””如影SenseAvatar”等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側屏幕上,有人在“秒畫”中輸入“賽博朋克少女”。數秒后,不僅生成了4張符合要求的圖像,更自動為用戶補全了“機械臉”“冷酷眼神”等提示詞。另一側的AI數字人視頻生成“如影”平臺上,只需導入1分鐘的手機拍攝真人視頻素材,就能生成動作、表情、口型、發型都如真人一般的AI數字人,且精通多語種。
商湯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依托商湯“日日新”大模型體系在底層技術領域的快速迭代,商湯積極通過大模型的多模態能力組合賦能產業升級。例如,在金融領域,商湯與銀行、券商等客戶展開合作,利用數字人進行智能客服、智慧營銷等工作,并通過接入大語言模型能力,提供投研分析、研報撰寫等新功能,實現降本增效。
培育新質生產力
“向未來”
走進蘇州東太湖之濱的匯川技術(300124)工控博物館,未來影院中新型工業化的嶄新畫卷徐徐展開:數據沖破制造邊界,未來工廠連接虛擬與現實,智慧工地實現精準的遠程操控,智慧農業構筑城市數字化綠洲生態……
受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產業結構調整不完善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制造業企業面臨一定的轉型壓力和市場風險。在此背景下,擁抱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企業謀生存、求發展的必經之路。
創世紀董事長夏軍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將帶來許多材料的變化,這不僅會提升核心設備的技術需求和品質,還會推動智能化、自動化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迭代,為產業創造更多機會。此外,通用設備領域和新興領域如航空航天、光伏等也將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空間。公司將以創新為驅動,推動裝備制造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京山輕機董事長李健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國印刷包裝設備行業的集中度相對較低,隨著行業整合加速,頭部裝備企業將有機會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數碼印刷等新技術發展將為裝備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此外,提供無人工廠、智能化工廠整體解決方案也將成為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數實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可以實現產業全領域、價值鏈和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供應鏈的全鏈條以及商業生態各個方面的數實融合發展,從而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構建形成富有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李伯洋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