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7日訊(記者宋雅靜)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表示,戰略實施以來,為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中央區域辦會同有關方面堅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結合,絕對不搞“一刀切”。
郭蘭峰在回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進展時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大城市病”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過度增長,2004年,北京城市規劃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實際到了2009年就突破了,這幾年基本固定在2100多萬,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二是交通擁堵,最早北京上班通勤要90多分鐘,現在已有明顯的改善。三是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2014年北京PM2.5達到84.9微克/立方米,2023年降為32微克/立方米。四是住房價格居高不下。五是社會管理難度較大。
他認為,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病”問題,就要減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從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化解北京的問題,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既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又帶動天津和河北發展。
戰略實施以來,中央區域辦會同有關方面堅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結合,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加快構建疏解政策體系,分批分期推動相關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方面,從源頭上嚴控增量,嚴格審批在北京落戶的一般性制造業等項目,一批原來準備在北京落戶的非首都功能設在京外。
在談到具體實施時,郭蘭峰強調:“我們絕對不搞“一刀切”,對于符合“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項目,比如社區的一些“菜藍子”工程,這些便民的服務設施,我們積極予以保障。”
另一方面,有序推動存量向外疏解。堅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穩妥有序推進疏解工作。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是推動一批區域性批發市場、一般制造業向京外有條件的地區轉移。
2014年,從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業有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二是推動中央單位所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4所高校的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雄安院區都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等央企雄安總部正在加快建設,中國三峽、中國船舶(600150)、中國電子總部也分別從北京遷移到武漢、上海、深圳,這也有利于全國的經濟布局。
為了保障疏解單位和人員的切身利益,針對疏解單位、人員關心的焦點問題,陸續制定實施了一批政策,特別是去年出臺了雄安新區28條政策,保證疏解到雄安的人員有“三個不低于”,一個是創業條件,二是居住條件,三是工資收入,總體不低于在北京時的水平。同時,也積極鼓勵疏解單位以此為契機,從架構和業務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實現效能提升和結構優化。
郭蘭峰表示,他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將進一步緩解,北京首都功能將更加充分彰顯,疏解單位和人員也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