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記者 李焱、鄧浩)“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外貿‘新三樣’,其實就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焱/攝)
推動新型儲能發展 建設新型電網系統
今年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劉漢元代表針對儲能建設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談及提出這一建議的初衷,他對記者說,雙碳目標已經確立,這幾年,國內從認識到政策配套再到產業發展都非常迅速。“但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是,風、光這些可再生能源不太穩定,那么如何利用它們建立起發電端、儲電端、用電端協同運行的穩定的新型電網系統呢?”
為此,劉漢元代表建議一步加大政策驅動力度,大規模開工建設抽水蓄能項目;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用市場化機制解決儲能面臨的問題;加快研究制定電動汽車參與電網儲能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他表示,隨著電池價格持續降低,鋰電儲能的成本顯著下降;同時,隨著電動汽車的爆發式增長,車載動力電池也具備了成為儲能終端的巨大潛力。如果能有效利用電動汽車的大量閑置時間和冗余充放電次數,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接入系統,成為電網儲能、微網儲能、小區儲能、家用儲能的一部分,用電高峰時向電網反向售電,用電低谷時存儲過剩電量,不但能為電網穩定作出貢獻,還能以市場化方式通過充放電價差獲得相應收益,分攤購買整車或電池包的成本,實現電動汽車和電網的良性互動。
“儲能的技術已經逐漸接近成熟和具備經濟性。如果我們能在觀念上進一步到位,在政策上加強配套,體制機制跟進,那么在‘十四五’剩下的時間和‘十五五’期間,中國的儲能技術發展將支撐起我們發電端、儲電端和用電端有機協同的新型電網建設。”劉漢元代表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
打造能源新質生產力 助推全球綠色能源轉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對此,劉漢元代表表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外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000591)電池)產業的發展,有效地詮釋了新質生產力對高質量發展起到的支持支撐和示范推動作用。”他說。
“創新是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劉漢元代表認為,無論是效率的不斷提升、研發的不斷改進,還是成本的不斷降低、規模的不斷擴大,都彰顯出創新在推動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劉漢元代表表示,綠色能源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未來光伏在一次能源供應中的占比有可能達到50%、60%甚至70%。“在這一過程中,推進低碳零碳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光伏產業將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認為,中國光伏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助力全球能源轉型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致力專精強大 讓民營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
據了解,作為民營企業的通威集團,已經建立了三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整合國內外先進的研發設施、設備、手段、人才,打造了全國領先、全球領先的研發平臺,以持續支撐企業的產品技術創新和品牌競爭力提升。談及自己企業的發展實踐,劉漢元代表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說,“我們比較專注自己所做的產業。只有專,才能精;只有精,才能強;只有強,才能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對此,劉漢元代表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民營經濟一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不斷發展,所以才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有了“56789”的特征。
“在高質量發展時期,進一步為民營經濟營造良性發展的政策環境、輿論氛圍,使企業能夠心無旁騖地、有穩定預期地參與投資和發展,對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劉漢元代表表示,鼓勵支持政策運用得好,民營企業就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讓“中國制造”持續走出國門,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