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航宇微發布正式公告,表明公司創始人、前實際控制人顏軍先生因個人原因,已向公司提出辭去第六屆董事會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的申請。在顏軍辭職后,他將轉任公司名譽董事長及首席科學家職務。
據公告所示,顏軍原定的董事長任期原定于2026年6月1日到期。至公告發布之日,顏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共計61,407,194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81%。
公開資料顯示,航宇微主要業務涵蓋宇航電子、衛星大數據、人工智能、地理信息與智能測繪以及智能安防與交通五大領域。
國資接手后,商譽減值不斷
回溯至2019年,珠海格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珠海格力金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金投”)自2019年7月15日起,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大股東股份受讓以及其他股東協議轉讓等方式,逐步增加對航宇微的股份持有,最終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因此,珠海市國資委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在珠海國資成功入股后,公司名稱由原先的“珠海歐比特(300053)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證券簡稱也由“歐比特”變更為“航宇微”。
值得關注的是,自2019年格力金投成為航宇微的第一大股東起,航宇微的業績便開始頻繁出現問題。據數據統計,從2019年至2023年,航宇微的歸母凈利潤累計虧損達到了10.81億元。
具體來看,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時隔幾年就計提巨額的信用減值損失與資產減值損失。財務數據顯示,2019-2023年,航宇微的資產減值損失與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分別為-32,050.32萬元、-3,457.36萬元、-5,617.62萬元、-59,226.88萬元以及-36,401.99萬元。
航宇微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來自于商譽的減值。在2015至2018年,顏軍控制的航宇微頻繁進行收并購,這些并購均以顯著溢價成交,進而累積了高額的商譽。2019年,航宇微商譽上存在廣東鉑亞、廣東繪宇等四家公司,商譽的賬面價值為5.56億。
航宇微所收購的四家子公司,在并購時均設定了明確的業績承諾,且大部分公司的承諾結束期都設定在2019年之后。雖然這些公司在承諾期內均達成了設定的業績目標,然而,廣東鉑亞、上海智建以及廣州遠超這三家公司在承諾期滿后,其業績表現卻出現了顯著的下滑趨勢。截至2022年,這四家通過并購而來的子公司均已陷入全面虧損的境地。
在此次實控人顏軍辭職的同時,航宇微還發布了關于《關于未彌補虧損達到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的公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經審計的合并財務報表未分配利潤為-6.67億元,未彌補虧損金額為-6.67億元,實收股本為6.97億元。公司未彌補虧損金額超過實收股本總額三分之一。
應收壞賬攀升,虧損陰霾不散
除了商譽暴雷外,航宇微的應收賬款的壞賬風險也在不斷的提升。2023年末,公司應收賬款余額為89,218.20萬元,其中,賬齡一年以上的應收賬款占比達74.08%。計提的壞賬金額為25,459.05萬元,較2022年末增加10,817.23萬元。
同時,從2021年來,航宇微應收賬款超過營業收入。財務數據顯示,2019-2023年,航宇微,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0.35%、73.81%、106.49%、180.82%以及180.79%。
從應收賬款前五名的角度分析,航宇微的前五名應收賬款與合同交易的期末余額總計為2.89億元,占整體應收款項的31.69%。這一數據表明,在應收款項賬齡逐漸增長的情況下,航宇微的應收款項分布較為廣泛,這無疑增加了催收工作的難度。
關于應收款項的問題,不少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對公司提出質疑。他們指出,應收款項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所占比例明顯偏高,公司是否面臨長期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的問題,以及這些款項是否可能構成壞賬。
針對公司應收賬款持續增長且超過當期營業收入,應收賬款周轉率較低且呈現下滑趨勢的情況。在年報中,航宇微表示,公司歷史應收款項回款情況較以前年度有所好轉,但由于應收款項金額較大,部分應收賬款未按預期收回,公司審慎評估回收風險,相應計提壞賬準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