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盛禾生物-B(02898)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國內“抗體細胞因子第一股”。這是自盛禾生物2023年8月謀求赴港上市無疾而終后,終于圓夢港交所。這也是2024年誕生的第二個18A生物科技公司的香港上市項目。
招股書顯示,盛禾生物發行3415.18萬股股份,每股定價13.50港元,募集資金總額約4.61億港元,所得款凈額約3.92億港元。截至24日收盤,股價上漲7.56%,報14.52港元,港市值22.75億元。
盛禾生物來自江蘇南京,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專注于發現、開發和商業化用于治療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創新生物制劑的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
公司在招股書稱,計劃將此次IPO募集資金的28.2%用于IAH0968在中國正在進行及計劃進行的臨床試驗;35.8%用于IAP0971在中國正在進行及計劃進行的臨床試驗;36.0%用于IAE0972在中國正在進行及計劃進行的臨床試驗。
而這也是盛禾生物手握的9個在研產品中進展最快和最具潛力的三項產品。據了解,IAH0968、IAP0971和IAE0972,均為抗體細胞因子管線產品,分別對應當前熱門靶點HER2、PD-1和EGFR。
其中,IAH0968是一種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DCC”)增強型單克隆抗體(“mAb”),已啟動針對膽道癌(“BTC”)及結直腸癌(“CRC”)的II期臨床試驗。IAP0971及IAE0972均為抗體細胞因子,已完成針對晚期實體瘤(包括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CRC)的I期臨床試驗。
在PD-1/IL-15藥物研發方面,目前有包括賽諾菲、盛禾生物、先聲藥業在內的多家公司正在進行。在HER2抗體研發方面,復宏漢霖、上海醫藥(601607)也推出了處于臨床階段的創新型抗HER2單抗。
整體來看,上述盛禾生物的管線有著研發進展較快、競爭較小、中美兩地共同申報等優點。但盛禾生物的藥物大多處在早期臨床階段,所有在研產品均未上市,進度最快的產品也不過處于二期臨床研究階段,距離上市尚有一定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無上市產品”外,盛禾生物也處于“無收入”“無利潤”的狀態。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和2023年度,盛禾生物收入分別約為0.14億元和0.21億元。2023年,因為公司尚未商業化,未產生主營業務收入,所以增加的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補助的1740萬,以及銀行存款產生的利息,占總收入比重超82%。
在虧損方面,盛禾生物負債凈額由截至2022年的150萬元增加至截至2023年的1.04億元。同時,公司營運已消耗大量現金。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分別為0.35億元及0.41億元,研發開支分別為5317萬元及4304萬元。
業內人士對和訊商業分析指出,這也是“三無”狀態下的盛禾生物,通過選擇“港股18A規則”登陸資本市場的原因之一。
上市前,盛禾生物的賬上現金及等價物最少時僅有17.5萬元。而倚鋒資本的一筆投資不僅解了公司缺少“彈藥”的燃眉之急,也為盛禾生物的上市之路墊上了最重要的一塊磚。
2023年8月,倚鋒資本領投盛禾生物A輪融資,以2.1億元認購8749股股份,合計持股約14.89%。而盛禾生物在獲得該筆融資的第二天,則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當年10月,盛禾生物繼續完成了A+輪融資,北京越禾斥資6018萬元認購公司501.5萬股A輪優先股。
以倚鋒資本為代表的投資機構為盛禾生物抬高了身價,使盛禾生物的投后估值約達15.2億港元,恰好“壓線”滿足18A上市規則。
但業內人士表示,盛禾生物的發行市值預計難以超越20億港元,或將是18A設立以來最小的一家Biotech。
根據招股書披露,盛禾生物在上市后的股權架構中,張峰可行使合計約63.83%的投票權,其中張峰通過Sunho Wisdom持股56.17%,其控制的No5XJR持股3.83%,根據其指示投票的股權激勵平臺Sunho Stellar持股3.83%。其他投資者包括倚鋒控股管理的倚鋒安盛、倚鋒安禾分別持股7.45%、3.72%;越秀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北京越禾持股3.20%;其他公眾股東持股21.80%。
其中,張峰除了是盛禾生物的實控人外,也是盛禾生物的長期借款方和五大供應商之一的南京博德的實控人。
南京博德是一家主要從事小分子活性藥物成分的研發、制造及銷售的公司。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的三年間,盛禾生物從南京博德得到的貸款合計超過2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