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苗、捉螃蟹,在稻田里開啟一場農耕課堂。6月7日上午,2024年安定鎮特色農耕文化“迎端午”——美育課堂進稻田活動在大興區安定鎮后安定村陽光農場內舉辦。本次活動以農耕文化科普、農耕體驗為主題,旨在引導傳統農業向文旅轉型升級,為農耕生產植入文化元素,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當天,來自鎮域內的50名小學生和20組幼兒家庭來到農場,上了一堂農耕體驗課。孩子們有的穿著膠鞋、提著水桶,在稻田里與螃蟹“你追我趕”;有的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水稻的插秧知識與技巧,讓孩子們在趣味的農耕活動中了解“大米的一生”。
孩子們彎下腰,左手握秧,右手分苗,將一株株秧苗插進田里。在一秧一苗間,一耕一種中,體驗原始農耕的快樂,感受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了解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體會勞動的辛苦與喜悅。
不一會兒功夫,空蕩的稻田里豎起了一排排嫩綠的秧苗,孩子們個個累得氣喘吁吁。“原來插秧這么累啊,我今后一定要珍惜糧食,再也不浪費了。”小朋友們紛紛感嘆。
“這個活動特別好,不僅能讓孩子們體會到耕種的不易,還能了解農作物的生長和我國的農耕文化,在玩的過程中學到課本外的知識,特別有意義。”家長李女士表示。
據介紹,未來,這片稻田將打造成稻田迷宮區,讓孩子們可以在這個區域內體驗娛樂和自然為一體的快樂。迷宮區域內還將融合24節氣的特色介紹,讓孩子們在娛樂的同時還能有所學、有所獲。
除了農耕體驗,稻田兩側設置的桑椹、富硒西瓜等安定鎮特色農產品展位前,也吸引不少游客品嘗購買。此外,園內將現代文化元素與傳統農耕有機融合,設置多個文化打卡點、打卡墻,將地域民俗文化有機融合。
據悉,后安定村是一個農業大村,村內主導產業以糧食種植和果樹為主,總值達到1200余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50%以上。近年來,依托村內農業資源特點優勢,后安定村圍繞果蔬種植、采摘,嘗試打造農旅休閑一體的產業鏈條,深入推動村莊產業經濟轉型。同時利用集體土地,與文旅專業團隊合作,創新農耕模式,將農業一產向文旅方面轉型,探索由專業團隊運營,村級分紅的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和村集體增收。
安定鎮陽光農場就是后安定村在推動村莊農旅休閑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希望通過農旅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村內土地資源,打造一個“以農促旅”的試點,為現有的產業鏈條增添全新的元素,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拉動村民就業增收。
截至目前,后安定村已建有兩大特色旅游觀光采摘園區,在這兩個園區的帶動下,后安定村的觀光采摘受眾每年都在穩步增長,也為村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接下來,安定鎮將繼續發揮鎮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等都市型農業,推動農業、旅游業、加工業等多元融合發展,打造更多農旅融合、產業融合新品牌,全力推進農業生產全產業鏈建設。”安定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