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豐收敬糧農·質量承千秋”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活動在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大坪有機高粱基地舉辦。茅臺紅纓子高粱進入采收期,收割機在紅纓子高粱高標準種植基地上轟鳴運轉,這是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的成果畫面。
據茅臺公布數據,紅纓子高粱推廣種植面積3000萬畝以上,創造農業總產值750億元以上,帶動農戶850萬人次增收100億元以上。茅臺與政府合作構建了“訂單種植、保護價收購”的生產銷售體系,成功實現“茅臺+政府+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2003年以來,茅臺不斷提升高粱的農戶收購保護價,從2元/公斤增長至2022年的11.2元/公斤,這一舉措顯著帶動了高粱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增收。
這些成果,離不開遍布仁懷市的高粱基地。
茅臺有機高粱基地建立自2001年,現已覆蓋72個鄉鎮、482個村,惠及11萬余農戶,其中包括1.4萬余戶脫貧戶,實現了戶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
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德芹致辭時表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彰顯了茅臺感恩擔當的價值追求。茅臺生長在大山,這注定了茅臺要有“山”一樣的擔當和責任。茅臺“根在農業、生產在工業、銷售在服務業”,但始終堅持“反哺農業”,認證近百萬畝茅臺酒用有機高粱基地,收購價格提升大幅提高,帶動20多萬農戶增收,形成了“企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訂單種植、合同收購”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種植紅纓子高粱,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就是要持續踐行茅臺國企擔當,以義不容辭的責任助農、興農、富農,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助力高粱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
在此之上,近年來,茅臺與政府合作共建了15余萬畝高粱高標準種植基地,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為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提供有效范本。
紅纓子高粱高標準種植基地實現了“地平整、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高粱生產實現了“耕、種、管、收、儲”全過程機械化,耕地質量提升了1個等級以上,高粱畝產達到330千克,高粱顆粒飽滿度、直鏈淀粉含量均得到了提升,對于茅臺來說,有效把控了原料的高品質,為后序釀造工藝提供保障,對糧農來說,耕作更加高效、便捷,釋放更多勞動成本,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資料顯示,基地建設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組建農機服務隊、勞務班組等形式,帶動農戶通過“以工代賑”共同參與基地建設,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戶收入。建成后的基地通過機械化生產,生產成本降低了20%以上,畝均勞動力成本節省500元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入白酒工業生產,提高了農村家庭收入。基地高粱產量提升了20%以上,原來一季高粱畝均收入2800元,建成的基地內一季高粱畝均收入可達3696元。
貴州山地多、平地少,農業要實現現代化發展,農村要實現共同富裕,道路極其艱難。記者走訪簸箕壩村等基地時發現,其間有許多新建成的道路,用于農機駕駛及運輸,為糧農播種及采收提供了機械化作業的空間,據糧農反饋,大大縮減了勞動時間。
此外,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將碎片化的高粱地整合拓寬,依據地勢而建,農機道路與水利灌溉水管鋪設穿插其間,為糧農的收成提供保障。據糧農反饋,高粱自身抗旱特性與水利灌溉系統的加持使得氣候原因對收成影響不大,每年的收入較為穩定。
因茅臺將高粱基地作為“第一生產車間”,通過高標準建設,將工業化思維帶入了農業生產,才能實現高粱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水利化、組織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態化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勢能。
茅臺以全局化視野開啟鄉村產業新篇章,在紅纓子高粱推廣項目上可以看到,成本的投入帶來穩定的收益,為酒廠與糧農創造良性循環的生產模式,將持續擴大農業產業升級影響,加大鄉村振興動力,逐漸獲得更為全面的社會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王炬鵬)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