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成了電池行業乃至汽車行業“華山論劍”的平臺。
9月1日,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在四川省宜賓市舉行,參展企業包括寧德時代(300750)、比亞迪(002594)、特斯拉等180多家企業,覆蓋了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據了解,本次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簽約項目達137個,簽約總金額達952.5億元,多個龍頭企業將落子四川,聚焦動力電池、儲能等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也紛紛在本次大會上發聲,輸出行業“干貨”。
一些動力電池“安全系數遠遠不夠”
在本次大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動力電池行業必須邁進高標準發展階段,首先需要關注的是高安全,這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而當前一些動力電池的安全系數“遠遠不夠”,很多產品號稱安全失效率達到PPM級別(即安全失效率為百萬分之一),但是實際上它們的安全失效率是在萬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水平。
曾毓群援引央視報道稱,2023年新能源汽車火災發生率為萬分之零點九六。而國內新能源車的保有量已超過2500萬輛,電芯裝載量數十億個,如果安全問題得不到解決,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我希望行業把競爭先放在一邊,把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大家看重的安全放在首位,共同提高安全標準。”曾毓群表示,需要在材料熱穩定性等方面提升標準,建立絕對的安全標準紅線。
寧德時代固態電池處在“4”水平
曾毓群還表示,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究已經花了7、8年時間,一直在尋求突破。如果用技術和制造成熟度“1—9”作為評價體系,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于“4”的水平。
此前寧德時代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在全固態電池上持續堅定投入,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曾毓群認為,根據公司自身研發進展及全世界全固態電池發展情況來看,寧德時代應該是“領先一大步”。
那么,發展固態電池的技術難點在哪?曾毓群表示:“研究全固態電池的關鍵在于材料和化學體系,最難搞是界面問題,即顆粒與顆粒間的離子傳輸。”
據了解,全固態電池用固態電解質替代了電解液和隔膜,在固態電解質中,電極和電解質之間的界面接觸從固-液接觸變為固-固接觸,接觸面積小,形成了更高的界面電阻。這導致了固態電池循環壽命差、快充性能差等問題。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實驗數據顯示,接觸面積從1平方厘米縮減至0.1平方厘米時,界面電阻可能激增一個數量級,從幾歐姆躍升至幾十歐姆。這種高界面電阻顯著影響電池的充放電性能,導致能量效率下降和循環壽命的縮短。能否解決好固態電池中的界面問題,成為固態電池能否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孫學良表示,固態電池作為新一代電池技術,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不僅提升了電動汽車行業的潛力,還打開了電動航空、低空飛行器、機器人等新領域的機會,目前業內正在著手解決新型固態電解質、固-固界面接觸等問題,有望在未來5—10年實現落地。
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智能化是關鍵
在本次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下半場,智能化是關鍵。通過端到端的仿生大腦,新一代智能車云的決策會更“類人”,有極強的AI能力去應對道路狀況。
余承東的演講PPT顯示,智能車云ADS3.0是業界首發,在2025年將實現“車位到車位”以及高速L3(自動駕駛級別)試點,到了2026年4.0版本能實現高速L3商用。
此前,在今年4月舉辦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全新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華為乾崑,并帶來了華為ADS 3.0智駕系統、乾崑車控、乾崑車云等解決方案。
開源證券研報表示,華為ADS 3.0中將要采用的PDP網絡(預測決策規控網絡),實現了預決策和規劃一張網,使得決策和規劃更加類人化,行駛軌跡更接近人類駕駛,通行效率更高,復雜路口通過率超過96%。
目前華為正積極擴大“智駕朋友圈”,近期成功“牽手”了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8月27日,比亞迪方程豹與華為乾崑智駕官宣合作,中國兩大科技巨頭攜手邁向智能化新時代,共同合作開發全球首個硬派專屬智能駕駛方案,首發搭載在即將上市的方程豹豹8車型。據了解,雙方團隊已立項并研發驗證了很長時間,預計在2024年三季度之后,豹8將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上市。
據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網聯汽車規模為7830萬輛,5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1.5%。到2026年全球自動駕駛車輛規模為8930萬輛,5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4.8%。中國信通院預計稱,到2025年中國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接近萬億元。
責編:萬健祎
校對:祝甜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