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不是對立的,也不是說哪個更重要、哪個更次要,從戰略上來看,數字經濟更重要,從當前現實經濟大盤來看,當然是實體經濟更重要。所以它是一種辯證的關系。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所有實體經濟都需要向數字經濟轉變,就是說,從未來來看,所有的實體經濟都將變成數字經濟。
“所以,數字化轉型是數實融合的方向,也是當前培育新動能、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建立在數字經濟的基礎之上,離開數字經濟談新質生產力,可能是“空中樓閣”。所以,數實融合的本質實際就是實現數智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全面滲透,催生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談及如何夯實數實融合的制度基礎,劉尚希認為,可以從四方面發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數字治理制度。作為數字化過程中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數據使許多不可交易的資源變得可交易,可用的資源變得更多,存量財富的利用效率能大大提高。所以,數字化、數據這個生產要素使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拓展了,這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條件下是無法做到的。所以,要完善數據產權保護、數據安全使用、數字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數字治理體系。包括進一步加強SaaS行業的規范與標準建設,確保服務質量和數據使用流通的便捷性、安全性。
二是完善經濟社會治理體系。數字經濟中的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不同于工業經濟條件下的關系,工業經濟條件下就是在實體空間、物理時空當中,而在數字經濟當中,有物理時空又有虛擬時空,在虛擬空間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很顯然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數字經濟的微觀基礎、定價機制、競爭方式也明顯地在發生變化,這也需要對數字經濟的規制方式進行優化調整。所以,對數字平臺常態式的監管很顯然這是需要創新的,如果沒有創新,按傳統的監管工業的思路去監管數字經濟,則很有可能“牛頭不對馬嘴”。
三是構建數據資產入表規則。傳統的入表規則是以所有權為基礎,而數字經濟帶來所有權革命,數據的滲透性、公共性、場景化特征以及多方主體參與,無法確認所有權。研究發現,先要確認所有權,然后才能流通使用,這在工業經濟條件下行得通,在數字經濟條件下行不通。所以,數據資源的資產化和數據資產的入表,需要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確認規則,包括數字資產的確認和數字資產的計量。如,在公共數據授權運用中,授權運營主體對公共數據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后形成的數據資產,如何確認其權屬及收益分配;數據資源屬于無形資產,但又區別于知識產權的屬性,在流通使用中具有“自動擴展”的特點,也就是數據資源在使用中可自動增加,越使用越多。傳統的生產要素它是有稀缺性的,越使用,它有排斥性、排他性,一些人使用多了,另外的人就使用得少了。但數據相反,大家共同使用,越使用它越多。這種底層邏輯是不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于數據這種關鍵生產要素更要強調“流通”和“使用”,所以,數據的確權應當在使用中去實現。
四是發揮政府數字化轉型的牽引作用。政府主要聚焦于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以及標準、規則、公共平臺的構建,發揮著基礎性、牽引性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