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至26日,全球可持續交通高峰論壇(2024)在京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可持續交通:物流聯通世界”。
在26日召開的“生態優先——推動新能源發展,加快全球交通綠色低碳轉型”主題會議上,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就交通基礎設施的低碳化技術核心與未來發展方向發表見解。
黃衛在主題會議上發言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黃衛表示,交通運輸行業占全社會碳排放比例比較高,一是運輸行業會消耗大量能源,二是交通基礎設施的能耗較大。如何減少交通基礎設施能耗,怎么實現綠色轉型非常重要。
談及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途徑,黃衛提到,第一個是耐久性,表現在提高基礎設施的設計和使用年限,這方面中國還有比較大的空間。比如將橋梁設計使用年限延長,提高材料和結構的耐久性,就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
第二是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消耗大量建筑材料,要充分用好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工業固體廢棄物。比如中國是產鋼大國,每年有1.5億噸左右的鋼渣,庫存量還有15億噸左右,如果把這些鋼渣作為基礎設施的建筑材料,既可以消耗固體廢棄物又可以節省大量天然礦料、石料。
第三個途徑是基礎設施里大量維護和維修會產生很多固體廢棄建筑材料,比如高速公路和一般道路的瀝青路面,每年大概有兩億噸廢棄料,每年新的建設和維護要用到6億噸新料,如果把設計年限延長1倍,需求量可以減到一半,也就是3億噸,把1.5億噸鋼渣用起來,就可以實現廢棄材料的利用和新建維護的總體平衡。
第四個途徑是碳足跡管理與交易,如果把碳足跡管理做好,像工程預算一樣知道每個環節能夠消耗多少碳排放,能夠減少多少碳排放,并且在市場上交易,這就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對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的綠色低碳轉型很有信心,路徑很清晰,技術條件、技術創新的引領也非常成功。現在需要的是政府、企業、社會協調合作,推動這項工作。”黃衛說。
主題會議后,針對我國在延長橋梁或道路等基礎設施的使用設計年限方面有沒有技術瓶頸這一問題,黃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然有,所以要科技創新,我們也在做這些研究,但是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國外的橋梁等基礎設施總體上設計和使用年限比我們的長,所以我們未來就要把材料、結構、養護做好。”黃衛說。
談到目前用固體廢棄物來做交通基礎設施的建筑材料的應用情況,黃衛對每經記者表示:“現在應用得很好。”他舉例說,江蘇的沙鋼集團和永鋼集團煉鋼的廢棄物,以前很污染環境,現在拿來修高速公路,就不需要再去開采石料。過去蘇州要到云南和內蒙古買石料修路,現在用鋼渣,也能夠實現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每日經濟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