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財政部釋放一攬子增量政策舉措即將推出的確定信號。
增量政策指向以下四方面: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地方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御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國慶節前已向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下一步還將針對學生群體加大獎優助困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特別補充道,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的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我們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在這次備受關注的發布會上,最大力度的政策細節即將公布:中國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后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
藍佛安表示:“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這無疑是一場政策及時雨,將大大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鞏固基層‘三保’,具體資金數量安排問題,將在法定程序后及時向社會公開。”
對于本輪增加大規模債務置換的評價,發布會結束后,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對和訊分析稱,本次發布會強調“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并提出“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為市場釋放極大利好。
作為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預計本次新增加債務限額規模或超過前一輪1.5萬億特殊再融資債規模并以專項債為主,將有助于緩釋短期流動性風險、優化政府債務結構、提振市場情緒,助力“一攬子化債”的推進。
具體而言,其一,當前地方債務風險核心在于流動性問題,化債并不等于要將債務清零,而是要保持債務的可持續滾動 ,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有助于緩解地方政府及城投企業短期償債壓力,特別是階段性緩釋部分區域的流動性風險,提振市場信心。
其二,存量隱性債務存量規模大、成本較高、涉及面較廣、風險較高,在當前利率繼續走低的環境下,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有助于進一步降低存量債務的付息壓力、推動優化地方債務結構。
其三,地方財政持續承壓的背景下,較大規模置換有助于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地方可將有限的財政資源騰挪用于經濟建設、“三保”等,緩解化債帶來的增長收縮效應。此外,財政部披露,截至2023年末,全國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臺的隱性債務余額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伴隨新一輪債務置換開展,存量隱性債務余額有望進一步減少,積極助力“一攬子化債方案”深入實施及5—10年化債計劃推進。
在此次發布會上,財政部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對于后續中央財政發力空間,袁海霞預計后續或通過進一步加大中央加杠桿力度支持實體經濟修復。
根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測算,2024年底中國政府部門杠桿率(不考慮政府外債等)或達60.8%,與美國、日本等海外經濟體相比,中國政府部門杠桿率、赤字率均不高,且中央政府債務在政府部門債務中的占比較低,2024年底僅有43.1%,同樣低于美國、日本、印度等海外經濟體,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仍有較大加杠桿空間。
袁海霞表示,在經濟修復基礎較不穩固,經濟運行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背景下,積極財政需持續發力,同時隨著宏觀效率走低、傳統基建領域逐步飽和,專項債趨于“一般化”,并衍生出違規使用、資金閑置等問題,而地方財政壓力同樣在加大,基層“三保”困難愈加凸顯,或需通過中央發力補足缺口,進一步加大央進力度,可通過調升預算赤字、發行特別國債等支持實體經濟修復,用于基建、消費、化債、補充銀行資本金等。
根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測算,若2025年預算赤字率上升至3.8%,或增加政府部門杠桿率約1.5個百分點,疊加本輪擬增發的大規模債務置換額度、特別國債額度,以及明年常規新增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明年底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或增加6—7個百分點至67.4%左右,但仍低于BIS口徑下的美國、日本、新興國家的政府部門杠桿率。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