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2月11日訊(記者 段思琦)12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有關情況。近年來,廣東省因地制宜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在“學三明、抓落實”“學三明、出經驗”上下功夫,干字當頭,站穩人民立場,以改革助推健康廣東建設。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劉利群表示,2022年以來廣東省財政衛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億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10%左右,提高基本醫療服務供給能力,改善群眾就醫條件。
在“三醫”(醫療、醫藥、醫保)協同發展和治理方面,廣東做實“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路徑,完成500余藥品和10余類耗材省級集采,平均降幅超過40%。2022年以來,廣東省調整價格項目3461項;修訂或新增600項,持續優化價格結構。目前,廣東省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提高到35%,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地區衛生總費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
“廣東是一個人口大省,醫療資源相對豐富,但是醫療衛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劉利群介紹,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廣東省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統籌配置,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組織5家國家級和省級醫院,“一對一”幫扶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市級醫院;組織73家三甲醫院,“組團式”幫扶全省113家縣級醫院;采取派遣巡回醫療隊等一攬子方法,每年派出超過1.2萬人次的臨床專家下基層。同時,加強首診和轉診服務,提升診療服務連續性。
二是服務同質,讓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立得住”。在縣一級,改造建設189家縣醫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發揮縣域“龍頭”作用,建成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五大急診急救中心,規范建設腫瘤防治、微創介入、重癥監護等五大臨床服務中心,讓急危重癥患者能夠就近得到救治。在鄉鎮一級,提升47家“人口大鎮”中心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改造建設1275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村一級,建好2.5萬家村衛生站,努力讓村醫收入有保障、村民醫保能報銷。
三是數字賦能,讓線上線下診療“聯起來”。全省所有三級醫院、90%的二級醫院可提供預約診療、手機付費等智慧醫療服務,日間病房覆蓋所有三級醫院。“粵健通”電子健康碼在省內2675家醫療機構一碼通用。目前,近80%的三級醫院預約診療時段精確到30分鐘內,檢驗檢查報告大部分可在手機端查看。
劉利群表示,這些年,廣東省縣域內、市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85%、95%左右,基本實現了“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的目標。“我們將持續學習三明醫改精神和做法,結合廣東實際,因地制宜地推廣、拓展、促進醫改取得更大實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