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裴熔熔】用細密的鬃刷,將朱砂調制的顏料均勻涂抹在雕版上。福字底紋紅紙覆上,用干凈的鬃刷仔細壓勻,一副“字中有畫”的福豬便躍然紙上。
中國攝影家協會柴俊林 拍攝
這是大年初三(1月31日),大河財立方記者在滑縣道口古鎮民俗館看到的一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滑縣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耿建社正在向過往的好奇游客,展示這項傳承了500余年的傳統技藝。漂亮,是大家脫口而出的最多的形容詞。
“我很早之前就聽說過滑縣木版年畫,這次來道口古鎮是尋找拍攝靈感,沒想到真的碰到了!”來自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一名攝影師,在民俗館內久久駐足,構思精巧、色彩明麗、寓意美好的年畫,帶給了他意外的拍攝驚喜。
眾所周知,年畫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之際用以迎新接福的一種普及性的傳統藝術樣式,傳達著廣大民眾的生活理想,大多含有祝福、更新的意義,是中國傳統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8個年畫相關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滑縣木版年畫起源于明武宗年間,前后歷經二十七代人的傳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耿建社介紹,滑縣木版年畫有族譜、中堂、對聯等百余種表現形式,多以歷史典故、傳說故事、吉祥圖案等傳統內容為題材。板材選用棠梨木,經過鋸板、貼圖、上油、刻版、拓印、上色等幾十道工序制成。印制工序細致繁復,畫面構圖均衡勻稱,造型夸張簡括,形象飽滿敦實,線條剛勁有力,色彩明艷鮮亮,呈現出黃河流域民間藝術普遍具有的粗獷豪放品格。
“與其他地方木版年畫相比,滑縣木版年畫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更多地帶有原生態民間藝術的樸素性,更多地體現了鄉村社會的精神信仰和審美趣味,顯示出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耿建社表示。
2006年11月,著名作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馮驥才曾到訪滑縣,當他看到滑縣木版年畫時,驚嘆道:“這是普查、搶救文化遺產的一個驚人發現,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一個年畫產品,一種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個被遺忘的歷史輝煌。”
這一驚嘆,讓滑縣木版年畫逐步走入全國視野,也給了耿建社重拾木版年畫的信心。
“曾經有一兩年時間,因為生活,我離開了木版年畫。但是隨著滑縣木版年畫的價值被發現,尤其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各個層面對木版年畫的挖掘與重視程度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這項傳統技藝,近幾年更是作為研學項目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與信心。”耿建社告訴記者,目前他的兒子、兒媳、孫子都學會了這項技藝,他們會堅持傳承下去。
在耿建社的民俗館中,記者還看到幾副“另類”的年畫——Q版的財神比著“耶”,透露著一股喜慶與好玩。背后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迎合年輕人市場。
“我希望滑縣木版年畫能受到更多年輕人喜歡,所以在年輕一輩的建議下,做了這一創新,創作了更加貼近年輕人喜好的年畫。”耿建社笑著說,目前來看反響還不錯。
記者手記:在耿建社的民俗館采訪時,好奇的游客絡繹不絕,其中不少都是年輕人。當一聲聲“漂亮”的驚嘆發出,滑縣匠人500余年的堅守有了現實的回響與價值——這些浸潤著農耕文明密碼的木版年畫,正以非遺之名完成華麗轉身,并在巧思與創新之中,走進現代人的審美與生活。時光穿梭500余年,這些吉祥符號仍在朱紅灑金間吟唱著永恒的祝福。
責編:李文玉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