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分別于2025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充分展現駐豫全國人大代表、住豫全國政協委員履職風采,大河財立方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繼續推出“全國兩會財經訪談”系列報道,匯聚兩會聲音,講好財經故事,奮力奏響“四高四爭先”的河南強音。
同時,“全國兩會財經訪談”立足中原,放眼全國,匯聚更多財經領域的代表委員聲音,感知發展脈動,講好中國故事。
【大河財立方 記者 段偉朵 見習記者 李雯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強音。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呂心陽以其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厚的責任感,多年來深入產業園區、田間地頭、科研機構等一線調研,以實際行動架起了一座連接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為國家發展和地方建設出謀劃策,助力高質量發展。
近日,呂心陽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同時也是河南省人大代表,這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他為國家發展、地方建設貢獻力量的動力源泉。
在田間地頭“聽民聲”,在調研一線“解難題”
自1990年10月參加工作以來,呂心陽在不同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深厚的專業素養。如今,在參政議政的廣闊舞臺上,他經常穿梭于多個城市之間,時而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情況,時而現身產業園區關注產業發展動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要主動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積極撰寫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為國家發展貢獻智慧。身為省人大代表,要立足省情與群眾實際需求,參與地方立法工作,助力法規的科學制定與合理修改;還要及時、準確地反映民意,提出切實可行的議案和建議,推動各類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呂心陽表示,雖然政協委員與人大代表的履職方式不同,但目標一致,都要時刻關注社會,傾聽民聲,為經濟、社會、民生等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在助力產業發展方面,2024年5月,呂心陽擔任聯合調研組的帶頭人,帶領由民革、民建、九三學社、民進河南省委會組成的調研隊伍奔赴平頂山市,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展開深入調研。此次調研旨在全面了解產業現狀,為突破技術瓶頸、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自2017年任職于民革河南省委會后,呂心陽每年都會前往貴州兩次左右,圍繞產業幫扶、消費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黨建幫扶五個方面,積極參與民革中央定點幫扶納雍縣的工作。
在土地資源利用調研中,呂心陽發現,部分經濟發達、群眾就業充分的地區存在嚴重的土地撂荒現象。尤其是在秋收后的冬春時節,本適合種植小麥和油菜的區域,卻出現大面積撂荒耕地,這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對農業的穩定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部分工業發達地區的不少農民,更愿意選擇外出打工,造成了耕地撂荒。”呂心陽說。
調研中把脈發展,用提案“開方”破局
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提案建議,是呂心陽履職盡責的重要方式。
基于對土地資源利用的深入調研,在全國政協第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呂心陽提交了《關于強化土地集約經營盤活撂荒耕地的提案》。提案中,他詳細剖析了土地撂荒現象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建議,建議出臺土地撂荒約束政策,明確撂荒責任和懲處措施,增強農民珍惜土地的意識;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鼓勵土地向種植大戶、農業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生產。
在對洛陽—欒川—十堰鐵路線的調研中,呂心陽發現,該鐵路線可以串聯起宜陽、嵩縣、欒川等地區,輻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老區。建成后,既能串聯沿線旅游景區,推動旅游業發展;又能發揮貨運優勢,助力當地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出山,拓寬經濟發展渠道。基于此,他提出了《關于加快洛陽—欒川—十堰鐵路建設的提案》,讓革命老區早日搭上發展的快車。
除此之外,多年來,呂心陽還將目光聚焦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養老、青少年教育等重點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深入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形成一份份提案,助力破解社會發展的難題。
建議加快推動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應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二氧化碳減排已成為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核心議題。在“雙碳”目標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CCUS)的發展被賦予重要戰略意義。呂心陽表示,我國CCUS技術雖已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面臨政策支持不足、技術成本高、應用生態薄弱等挑戰,需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加快技術攻關、完善產業鏈協同等舉措,推動這一關鍵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目前,有很多央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化學吸收法、膜分離法等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專利申請數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技術成本居高不下仍然是突出難題,化學溶劑損耗、高能耗解吸環節導致運營成本攀升,試點項目難以實現商業化推廣。”呂心陽說。
因此,他建議,組建由龍頭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建設示范項目探索技術路徑,并加強國際合作吸收先進經驗;推動CCUS與傳統高耗能產業深度融合,建立捕集示范項目;加快開發二氧化碳制甲醇、烯烴等高附加值技術,建設運輸管道網絡與封存設施,打造“捕集—運輸—利用—封存”全產業鏈;通過碳市場機制激發企業內生需求,鼓勵化工、農業等領域創新應用,提升二氧化碳資源化經濟價值。“CCUS技術的普及需社會共識支撐,建議加強公眾科普教育,為CCUS技術真正實現產業賦能,營造良好的氛圍。”
圍繞河南發展,呂心陽建議,繼續強化科技教育,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穩步推進“7+28+N”產業鏈工作,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等方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文玉 | 審校:陳筱娟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