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的絲綢紡織業,更要加快在AI領域的建設。”國內絲綢龍頭企業之一、萬事利(301066.SZ)控股方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在即將赴京參加全國兩會前夕,在杭州闡述了此次參會自己將提交的多份議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屠紅燕連續三年都呼吁加快AI應用,要重視AI對傳統紡織業的發展和變革。
雖然我國紡織業一直在努力探索綠色化轉型,也有部分龍頭企業率先探索出了AIGC花型設計大模型、無水印染等普惠全行業綠色發展的前沿科技,但大部分紡織企業的探索仍停留在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改造為主,處于人工智能應用初級階段,在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等方面還未實現規模化效應。屠紅燕呼吁,絲綢紡織產業圍繞AI+綠色制造為核心的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即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屠紅燕認為在此大背景下,紡織行業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賦能未來發展適逢其時,因此此次兩會,再次建議傳統紡織業要大力推廣AI應用。
建設國家級AIGC平臺
作為深耕紡織行業的人士,屠紅燕對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歷史以及現狀如數家珍。屠紅燕認為,AI應用就是紡織業的變革機遇,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就好比是“智能織機”。以AI為絲線,串聯起設計、生產、營銷與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為傳統紡織行業織就了一張數字化的未來藍圖。
對紡織業來說,設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點睛的“手工藝術”。在傳統設計流程中,設計師往往需要數周時間才能完成花型構思。現在AI的出現,為設計賦予了工業級的精準與效率。比如萬事利的AIGC花型設計大模型,基于70萬花型數據庫和300余種圖像生成算法,可實現“為全世界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絲巾不重樣”的個性化需求,讓人人都是設計師成為現實,已經被列入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有公開信息曾顯示,根據預測到2026年,超過80%的技術產品將集成某種形式的AI技術。在服裝智能制造領域,生成式AI技術已全面深入地介入服裝生產各個環節,使得設計研發、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精準營銷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實現更高層次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屠紅燕為此建議,支持絲綢紡織行業建設國家級AIGC創新平臺,聚焦打造行業垂類大模型。
屠紅燕建議政府出臺專項政策,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級AIGC創新平臺,賦能行業在垂直細分領域模型建設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高效開發與快速落地,并以此為試點,成功經驗向其他行業推廣。
普及無水印染加快綠色升級
紡織業是我國發展最早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但也普遍面臨著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發展瓶頸。全國規上印染企業將近2000家,90%的印染企業仍依賴傳統水染工藝,一年污水排放量超過25億噸,是中國最主要的工業廢水污染源之一。
而無水印染是作為污染大戶的傳統紡織業從1.0升級到2.0的方向。無水印染一體機不僅通過人工智能精確控制染料用量,實現了污水排放減少99%,印染節能40%-50%,染料用量降低20%-30%的顯著成果。此外,它體積小,無污染,實現“一臺機器就是一個印染工廠”,可以在門店、辦公室等場所進行印染生產,徹底顛覆傳統印染生產模式。
屠紅燕建議,可參照新能源汽車推廣模式,支持無水印染設備普及。比如納入設備更新重點名錄,補貼設備采購以舊換新,適時調整市場準入標準。加大對建設絲綢紡織無水印染“未來工廠”的支持力度,建議國家發改委將項目正式納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及“歷史經典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工程”,不僅提供直接的專項資金補助,還應配套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以減輕企業初期投資壓力,加速技術成果轉化;鼓勵地方政府設立專項基金,與國家級資金形成合力,用于支持“未來工廠”的技術研發、設備引進、人才培養等方面,同時提供土地、水電等資源優惠,確保項目順利落地等。
加大絲綢行業科技創新
中國是世界繭絲綢生產第一大國,目前我國的蠶繭、生絲和綢緞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85%、75%和60%以上,生絲和綢緞出口量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90%和60%左右。2021-2023年期間,全國桑蠶繭、生絲、綢緞、蠶絲被年均產量分別穩定在74萬噸、4.6萬噸、3.2億米、1245萬條左右,規模以上企業年均營業收入、利潤穩定在624億元和26億元左右,真絲綢商品年均出口額15億美元。
但作為世界繭絲綢生產第一大國,中國仍然存在著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數量不多、優質蠶繭供應不足,區域結構不協調,行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用創新平臺建設滯后、繅絲、印染及后整理等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多年來沒有實質性突破,絲綢產品缺乏統一國際認證體系,品牌價值輸出力度不夠等問題。而且國內多數企業以“貼牌”加工為主,大眾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對絲綢產品缺乏基本認知。屠紅燕認為,這都導致絲綢內銷市場長期不瘟不火難以實現大的突破。
屠紅燕建議,農業部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將桑蠶種養殖納入耕地保有量認定范圍,鞏固提升現有桑園基地面積。加大行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加強機器選繭、智能繅絲、綠色印染、功能性后整理等“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鼓勵企業建設一批智能化車間、數字化綠色化工廠,支持絲綢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激發行業創新創造活力。
(注:圖片由萬事利提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