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新華社發布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相較3月5日新華社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本次新增“深海科技”,體現了高層領導對深海開發的重視。機構認為未來中央和地方將圍繞深海科技發布支持政策和產業規劃,隨著產業建設加速,相關領域核心公司投資價值凸顯。
在全球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海洋產業已成為科技、資本與政策共同聚焦的超級賽道。據預測,2030年全球海洋經濟規模將突破3萬億美元。在此浪潮中,中國積極踐行“向海圖強”戰略,加速海洋經濟布局。而國聯水產憑借其前瞻性的“全球供應鏈+智能化建設+資本賦能”三重布局,站在了這一時代浪潮的前沿。
海洋經濟:政策、技術、消費共振的黃金賽道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破1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7.8%,彰顯其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潛力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綏祥表示,2025年,要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統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取得新成效。
深海科技是海洋強國的基礎,一方面,深海資源豐富產業價值高,但受制于技術能力開發程度較為初級。例如:深海鈷儲量豐富,是新能源電池的關鍵材料;可燃冰的天然氣儲量是常規天然氣的數十倍。另一方面,深海科技的突破將帶動深海產業發展,撬動百億級產業規模,例如油氣開發、海上風電、生物醫藥等均為深海相關產業,而產業的成熟化需要技術進行支撐。
海洋領域消費持續恢復向好。居民消費需求加快釋放,海洋旅游消費市場明顯回暖,2023年海洋客運量、海洋旅客周轉量同比分別增長122.3%、125.4%。海洋旅游消費趨向多元化,融合業態不斷涌現,“演藝+海洋旅游”“博物館+海洋旅游”等模式成為新熱點。居民飲食逐步向品質化升級,海洋水產品消費市場供需兩旺,2023年全國水產品進口額同比增長4.7%,海洋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9%。
國聯水產:核心競爭力構筑堅實發展壁壘
國聯水產在海洋經濟領域成績斐然,通過“全球供應鏈+智能化建設+資本賦能”三重驅動,正從傳統加工企業轉型為海洋經濟綜合服務商,為消費者提供健康海洋食品。
國聯水產以全球化視野打造全產業鏈體系,構建了覆蓋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終端銷售的高效供應鏈網絡。國聯水產2015年成立全球供應鏈中心 通過在越南、印度、南美和東南亞的設立分子公司確保供應質量的穩定以及行情分享。公司采購網絡覆蓋25個國家,包括沙特、厄瓜多爾、印度、越南等核心產區。公司與多個水產國際巨頭達成長期戰略合作,獨家代理厄瓜多爾Aquagold“金牌蝦”、沙特NAQUA南美白蝦等高端產品,規模化優勢和優良品質為公司產品供應穩定和質量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公司產品已出口北美、澳洲、香港、南美、歐洲等地,出口涵蓋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
在智能化建設方面,國聯水產打造了當今世界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最高,集研發、信息化與生產為一體、充分應用5G技術的智能化水產食品新工廠。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結合ERP、MES、PLM、倉儲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統可實現50%以上中控操作和數據自動采集,融合5G試點示范項目實現了由水產品加工到海洋食品智造的提質增效、由水產加工廠到中央廚房的轉型升級。
資本運作上,2024年,國聯水產聯合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等機構,設立規模1億元的湛江海洋壹號私募股權基金。國聯水產認繳出資1100萬元(占比11%),通過資本杠桿撬動行業協同效應,加速技術轉化與市場拓展。基金重點投資廣東省農業供給側改革項目庫內的水產龍頭企業,圍繞國聯自身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技術孵化與資源整合。基金將助力國聯水產深化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布局,同時優化成本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
資本視角:國聯水產的獨特投資價值
作為國內少數具備全產業鏈為一體的海洋食品企業,國聯水產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海洋食品加工企業和水產預制菜龍頭企業,國聯水產具有稀缺性。全球化布局與全品類矩陣有效分散地緣風險與價格周期影響,提供堅實安全邊際。
在全球資本競相布局海洋經濟的時代,國聯水產以智能化建設為驅動,全球供應鏈為支撐、資本賦能為助力,展現出獨特的發展潛力。在政策、消費、技術的三重機遇下,國聯水產“從海水中提煉黃金”的發展篇章,才剛剛開啟。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