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王楠 通訊員 圖梁茹 樊曉芳 常素萍】春回大地,農時催人。當前河南省新鄉市580萬畝小麥正處于抽穗揚花期,距離收獲僅有一個月左右時間,但連日來由于缺少有效降水,部分土壤存在表層缺墑,導致小麥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
河南移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通過5G-A、AI、低空經濟等黑科技的賦能農業生產,讓原陽縣新建成的20萬畝高標準農田,通過5G智慧灌溉系統“暢飲”黃河水。
圖為原陽縣利用5G智慧灌溉系統科學調配引黃水量 樊曉芳 攝
4月15日,在新鄉市原陽縣太平鎮菜吳村的高標準農田,種糧大戶吳祖進在智能閘門控制器前熟練地啟動放水按鍵,隨著水閘的緩緩升起,汩汩黃河水順流而下,奔向他家的1600畝麥田。
“5G智慧灌溉系統非常省事,設備可以自動測量稻田水位高低,科學調配引黃水量,按鈕一點一分鐘之內水位就起來了,灌溉情況顯示屏上都能看得到,節省了人工,也節約了水源。”種糧大戶吳祖進邊操作邊說。
圖為種糧大戶在5G智能灌溉的控制器前啟動放水按鍵 樊曉芳 攝
5G智能灌溉系統只是5G智慧農業的一部分,在距離麥田不到10米的智慧農業控制中心,搭建有5G智慧農業智慧大屏,通過物聯網、AI技術與田間的傳感器相連,對氣象環境數據、土壤墑情數據、病蟲害信息、監控影像、儀器檢驗數據等四情監測結果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識別準確率達到95%以上,為農業生產、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防御提供科學依據。
圖為5G物聯網賦能下的無人機精準對農作物進行自動灌藥噴灑 樊曉芳 攝
同時,在原陽縣官廠鄉柳園村的300余畝農田中,兩架在移動5G物聯網賦能下的無人機正在來回飛行噴灑藥劑,其精準地實現著自動灌藥與自動噴灑,通過在工作平臺上提前規劃飛行路線,確保噴灑范圍均勻覆蓋所有植株,避免了漏噴重噴現象,每年至少節省90%的水和50%農藥,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
圖為“5G水肥一體化”為延津“中國第一麥”分區域精準噴淋灌溉 常素萍 攝
在“中國第一麥”種植基地——延津縣塔鋪鄉塔鋪一村試驗田,水肥一體化技術的出現,為農業管理帶來了一場創新革命。
“我可以通過手機小程序和電腦端遠程實時查看基地水肥流量統計數據,也可以遠程手動設置水肥參數,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種糧大戶郭相博介紹,水肥一體化機自動配比、噴灌,混合著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水流順著一米多高的噴灌頭噴涌而出,在麥田的上空留下一道道水霧。
圖為利用電腦端實時查看基地水肥流量統計數據 梁苗苗 攝
一部手機的能力已經遠超郭相博的想象,讓他足不出戶就“知天地”。據河南移動新鄉分公司項目負責人邊雪靜介紹,為讓這片農田達到機械化、智慧化、土壤肥、產量高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水平,在項目建設初期,河南移動運用大數據等技術來創建農田的三維數字模型,實現從規劃施工到后期種植運營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不僅監控農田的生態環境,還可提供預警服務,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據統計,延津縣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后,每年節省65%左右的人工成本,畝均糧食產量提升30%左右,畝均收入提升1倍,科技革新正重塑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責編:劉安琪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審:古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