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秩序崩解與新體系孕育的陣痛中,供應鏈重構、新興市場開拓、內需市場激活、品牌全球化建設、企業數智管理……每一個大課題都要需要創新,唯有創新的產業升級才有意義,才能真正有規則重塑的機會,品牌創新是秩序重構中的重中之重。
企業在產業創新過程中,內卷沒有任何意義,除了要關注生產出來,也要做高附加值躍升,要真正重視品牌化發展。但品牌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把品牌視為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品牌創新能為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什么重要基礎保障?今天中國企業面臨什么樣的環境?在品牌營銷界,今年被定義為AI應用元年,企業應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去找到確定的機會,有沒有突圍的路徑?
當前國際環境呈現“高沖突、低增長、強分化”特征,中國企業家更應該關心的核心特征與挑戰如下:
多邊機制重塑:
區域合作與全球南方崛起
新興經濟體正重構國際經濟秩序。金磚國家擴容至10個成員國,中柬跨境人民幣結算同比增長45%,亞投行基礎設施投資突破500億美元,去美元化進程加速。區域合作呈現“雙軌并行”特征: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推動亞洲供應鏈韌性提升30%,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2024年已達9823億美元,雙方已連續5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越南是中國在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越雙邊貿易額2024年達到2606.5億美元,而《美墨加協定》修訂版則強化“排他性條款”。這種分化導致全球貿易量預計萎縮1.2%,發展中國家出口收入或減少8%。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增長重要引擎,中國在區域合作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國家倡議,4月21日最新數據,中老鐵路貨運量突破5600萬噸;中哈原油管道年輸油量達2000萬噸,構建“傳統能源+綠色能源”雙軌合作模式。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與歐盟完成數字貿易框架數輪談判,推動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對接,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率先落實電子商務條款,積極推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601099)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定談判進程。2023年以來,我國“絲路電商”伙伴國增至33個,通過共建“數字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不斷拓展數字貿易發展新空間,培育形成外貿增長新動能。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陣痛期”與“創新突破期”的歷史交匯點。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通過宏觀政策協同發力與制度型開放深化,正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風險防控的動態平衡。202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印證了這一進程:GDP同比增長5.4%,三次產業協同增長,新質生產力培育初見成效,為2025年產業環境變革奠定堅實基礎。
01
政策組合拳筑牢發展根基
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形成強力支撐。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財政赤字率擬按4%左右安排,對應財政赤字規模5.66萬億元,較往年大幅增加,此外,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升至1.3萬億元,對“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力度均有增加。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兩端發力,同比分別增長5.8%和9.1%,均快于全部投資增速。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5%,占全部投資比重也在提升。
貨幣政策通過降準降息釋放流動性,推動社會融資成本降至3.5%以下,結構性工具重點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綠色產業。這種政策協同在消費端激發“量質雙升”,今年以來,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開展消費品以舊換新,擴大服務消費,創新消費場景,消費市場實現平穩開局,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潛力進一步釋放。
2025年第一季度,社零總額12.47萬億元,同比增長4.6%;乘用車零售量同比增長5.8%,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增長36.4%,滲透率達47.2%;服務消費持續擴大,占比首超55%;在投資端引導“有效益”導向,制造業技改投資增速超8%,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突破15%。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5.2%;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2.8個百分點,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鞏固。
02
產業升級構建現代經濟體系
傳統產業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縱深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率達60%,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生產效率提升30%,鋼鐵行業碳排放強度下降15%。與此同時,新興產業爆發式增長,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國產7nm芯片量產提速,數字經濟增速達12%。這種“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的雙輪驅動,使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五年下降5%,
在綠色能源領域,2024年我國風電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了71.9%,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超過了2000億元,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在綠色交通領域,我國鐵道電力機車出口量連續5年保持增加,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熱銷海外市場,出口首次突破400億元,電動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
03
創新驅動與開放協同塑造新優勢
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8%,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項目占比超60%,國家級綠色工廠和智能工廠成為新標桿。
在RCEP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雙重推動下,中國與東盟區域合作成果豐碩,形成深度協同發展格局。在開放領域,制度型開放拓展發展新空間,跨境電商海外倉突破1.5萬個,RCEP關稅減讓降低供應鏈成本12%。面對外部風險,戰略物資自給率提升至75%,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突破40%,構建起“安全與效率”動態平衡的產業鏈體系。這種創新生態的優化,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5萬家,科創板企業平均研發強度超15%。
04
房地產與金融的深度調整
房地產行業通過“以購代建”模式加速供需再平衡,650萬套保障房建設帶動存量庫存消化,REITs創新盤活優質資產。
隨著穩樓市各項政策顯效,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交易保持總體平穩,新房銷售基本穩定,二手房交易較為活躍,一線城市房價有所回穩,市場預期總體穩定,房地產市場延續了上年四季度以來的回穩態勢。
金融供給側改革同步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通過政策工具創新(再貸款、貼息)與服務模式升級(產業鏈金融、投貸聯動),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保持兩位數增長,設備更新貸款貼息覆蓋80%規上企業,為產業升級提供資金保障。
當前,中國產業環境正經歷“破舊立新”的深度變革,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在開放合作中筑牢安全底線,從整體國際格局和中國發展趨勢來說,從“世界工廠”向完整價值鏈構建演變、傳統產業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新興產業集群加速成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制度型開放構建新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這種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產業替代,而是通過數字賦能、綠色轉型、創新驅動形成的系統重構,對外優勢產能有序出海,對內新質生產力構建,在動態平衡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中國范式。當前5.4%的經濟增速,既是轉型陣痛期的韌性彰顯,更是創新突破期的發展蓄能,標志著中國經濟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紀元。
自人類走出蒙昧時代,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在重寫文明方程式。蒸汽機解放肌肉力量,電力網絡重塑能量規則,比特流重構信息秩序,而今天,大模型正在熔鑄智能火種。近年AI的發展,尤其是2024年底DeepSeek的開源,讓各行各業都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蒸汽革命(1765-1840年,又稱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以蒸汽機的改良與應用為核心標志,實現了從手工勞動到機械化生產的根本性轉變。其本質是通過熱能到機械能的轉換,突破自然條件(如水力、風力)的限制,為工業化提供穩定動力源(600405)。
電氣革命(又稱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19世紀60年代后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核心標志,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動力時代邁入電氣化時代。其本質是通過電磁學理論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實現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數級提升,并催生全新的產業形態,電氣革命是現代社會的奠基。
數字化與信息技術革命,(20世紀中葉—21世紀初),始于20世紀中葉,以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突破為核心,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躍遷。其本質是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重構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使信息成為核心生產要素。
人工智能革命(AI Revolution)(2010年代—至今)是繼蒸汽、電力、信息革命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本質是通過數據驅動與算法進化實現認知能力的大規模遷移,表現形式是人工智能、物聯網與生物融合。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技術,人工智能+百業千行將帶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大模型的進一步突破將引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給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巨大變革。
從蒸汽機的往復運動到神經網絡的深度糾纏,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人類認知接口的持續擴展。大模型帶來的不是簡單工具革新,而是文明操作系統的版本迭代。AI從根本上改變所有行業,重塑經濟圖景,AI幫助人類擁有超能力,在人機共生的混沌邊緣,孕育出超越生物局限的超級智能體,解決復雜問題。這場變革的速度比前三次革命總和快10倍。
工業革命的進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一定是在變革中進行的,有的時刻,它是漸進式改變,有的時候,這種進化是顛覆式改變,不斷地在改變和迭代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這種變化的環境在與企業組織及相關社會成員的交互作用中,促進了中國企業管理實踐和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企業品牌管理亦是其中至關重要的發展內容。
另外,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如果我們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放長到47年的時間中(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我們經歷了“經濟情境-快速工業化進程”、“制度情境-漸進市場化進程”、“技術情境-全球信息化進程”,為突出特征的現代化進程,而近年來的AI的發展尤其是Deepseek的廣泛應用,今天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現在已然是“AI情景-文化數智化進程”時代。
身在其中的所有企業,也將不得不重視和真實地意識和體驗AI之于生產方式、生活空間和文明形態的升維價值,并思考如何在AI時代,如何利用AI,聯結AI,讓自己的產品/專業更加高效地構建人類品牌智能文明圖景。
中國改革開放47年來,商業中企業品牌建設的時代歷程開始,企業在品牌傳播媒介方面的變化,最初是中心化媒體主導,2000年后進入網媒時代關鍵字搜索模型,到社媒時代的品牌敘事模型,發展到今天AI時代的品牌邏輯模型。
不同時代不同媒介的特性,品牌敘事底層邏輯和敘事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驅動了大品牌戰略體系和企業品牌個體之間關系的新研究,以及如何形成企業品牌整合營銷傳播的專業探索和有效實踐。
品牌的核心在于搶占消費者心智資源,但通過什么媒介傳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過去多年,大道恒美都以其“大品牌戰略體系”為基礎,結合整合營銷傳播的理論,為企業提供從戰略定位到品牌落地的全鏈路服務。
自DeepSeek于今年2月被廣泛應用,大道恒美認為今年是AI應用元年。根據截至2025年4月的最新公開數據,各平臺月活躍用戶(MAU)情況如下:
2025年微信月活躍用戶超13.59億,一個最新的改革是微信4月于中旬開通個人IP微信公眾號化,驅動個人公眾號、視頻號、商城的復合,將私域價值擴大到最大化;2025年3月,今日頭條日活用戶4.1億,日活用戶達1.3億;抖音用戶規模將超8億,用戶每日人均使用時長為52分鐘,直播電商GMV預計突破3萬億元,海外用戶超15億;微信視頻號月活用戶2024年底達 8.5億 ,2025年將依托微信生態持續增長至9億,與公眾號、小程序聯動,電商滲透率快速提升,用戶消費轉化效率較高。
當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4億,使用率93.8%,連續6年居細分領域首位,成為信息獲取、社交娛樂的核心載體;而微短劇用戶規模追平即時通信,內容創作生態多元化,推動“內容+電商”閉環,如抖音復合型帶貨模式;長視頻用戶規模達7.52億,創2018年以來新高,高學歷年輕用戶占比超86%,大小屏融合互動提升體驗;直播用戶規模8.33億,電商直播轉向“價值戰”,內容直播(如財經、電競)強化垂直領域滲透……
而今天,我們要關注一些頭部AI應用的核心數據,DeepSeek 2月月活用戶達1.94億,開源模型R1效應顯著,帶動微信、百度等10余款超級App接入,2025年2月,微信這一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正式啟動DeepSeek-R1模型的灰度測試,標志著國產AI技術與國民級應用生態的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豆包依托抖音生態導流,深度思考功能與聯網搜索結合,2月月活用戶為1.16億;騰訊元寶通過微信搜索入口導流,35天內版本更新30次,功能覆蓋文件處理、多模態交互,3月月活用戶增至3884萬……
把這些數據分享給大家,是想告訴大家,媒體產業總是在影響著企業傳播的方式。從90年代到現在,我們經歷了媒介變化,從電視時代到電腦時代到智能手機時代,再到5G時代,以及今天的AI智能時代,人們的接收工具與場景都變化了,今天AI、微信、抖音、短視頻、自媒體、直播、網絡(博客、微博、論壇、垂直)、電視、報紙等各類媒體的綜合,時代快到很多企業還沒有抓住前一波浪潮,新的浪潮已經來臨。事實上,企業品牌的建設,必須關注宏觀的環境,并在其中去找到適用于自己的高效方法。
2012年前與2012年后傳播生態變化
大道恒美認為中國的整個傳播生態的變化,在2025年前的媒介與營銷環境的分水嶺,是2012年秋天——在這之前,企業的傳播生態是中心化的,而之后,是去中心化的星河狀。在巨大的星河中,每個IP都在生產內容,每天行業內都有成百上千的內容呈現,每個人都能形成一個小小的網,人們接受的信息廣泛至極(多)卻又相對封閉(圈子局限,如朋友圈),最好的辦法就是持續生產優質內容,并在圈層形成互動。 當時大道恒美主張企業要創造內容,在浩瀚無垠的媒介的星河中,讓企業變成其中一顆小星球。
但是,在2025年春節開始,AI應用元年開始了,新的邏輯誕生了!包括AI重塑內容生產方式,實現人機共創模型,包括AI與數智化重構傳播邏輯等一系了的問題,品牌需要借助智能技術,構建精準的傳播策略與高效的互動模式。
首先,AI與數智化的鏈接,重構了內容邏輯。生成式AI與搜索功能融合,推動“人找信息”向“智能交互”轉型;基于AI的發展,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也在不斷優化算法推薦效率。同時,數字人構建虛擬直播場景,實現沉浸式傳播,技術身體與具身性傳播實踐結合。
企業品牌建設正在經歷從“符號標識”進化為“智能生命體”的進程,企業需要構建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品牌靈魂),帶著自我的價值觀和智慧去傳達產品(或服務)的優勢與品牌個性,架構屬于品牌的數字文明。
其次,搜索邏輯從網絡時代的關鍵詞搜索,到自媒體時代極致的品牌敘事與故事,演變到AI時代適配于AI的“思考鏈”,用戶決策路徑、品牌內容構建、信任機制建立、營銷策略重心、數據應用模式、品牌傳播方式等經歷前所未有的劇變。
而接下來的流量運營也升維了,如何實現用戶關系密度,構建數據資產厚度,形成“自生長型用戶星系”,成為企業品牌建設的關鍵所在。
當下是每個細分領域重構領袖的窗口期,任何創新企業都有機會重塑行業影響力,如何在AI時代獲得先機,是大道恒美當期階段助力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命題。
事實上,在大道恒美咨詢的過程中,眾多企業創始人及管理者們今天都是迷惘的,但非常明顯,那些深刻認識到當下中國乃至世界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認識到AI之于產業發展變革驅動、并且明晰品牌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價值的企業,那些重視自身的品牌建設的企業,常常能在詭譎多變的商業環境中突破瓶頸,找到新的發力點和增長點。
大道恒美認為品牌在商業世界,是定義企業成功的強大力量和深刻注腳。品牌作為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其珍貴源于其高維、綜合與系統。品牌這個專業是?個真正超級綜合學科,集合商學、管理學、?理學、傳播學、?化?、審美?等各維度的綜合學科,它既是科學?是藝術,既有邏輯和系統,又必須有細節,需要真切地認知商業底層邏輯,并在國際國內市場、產業與?業發展、營銷環境、戰略定位、產品定義、供應鏈體系整合、渠道建設以及品牌建設等各??,具有充分的認知與研究,并擁有持續的創新意識。
大道恒美品牌管理一貫強調讓品牌真正脫虛向實,強化大品牌戰略體系,大品牌戰略體系(Big Brand Strategy)是將品牌提升到企業發展戰略層面的理念。從企業戰略層面規劃品牌,以全局思維建設品牌,用整合方式來傳播品牌,讓全員參與來打造品牌,用專業人才來管理品牌。
大道恒美基于品牌的核心目標和創始人的夢想與愿景,助力企業實現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品牌建設,真正構建健康且可持續的品牌系統,形成品牌勢能,實現企業商業價值生長。
01
樹立關于品牌的正確認知
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品牌通過創造內容資產,形成消費者頭腦中關于品牌的獨特的心智資產,并由此影響消費者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最終影響企業的短期業績及長期資本價值。
戴維·阿克(David Aaker)
品牌資產模型的10個衡量指標
從短期來看,品牌可以構筑價格錨定與價格支撐力,賦予產品/服務以商業價值,包括銷售額與利潤、溢價能力、市場與渠道覆蓋、供應商層面的話語權、客戶體驗、滿意度等等;而將目光放得更長遠的時候,品牌能夠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實現市場占有率的增長,驅動業務規模擴張,贏得資源整合的機會。
立于更高的站位之上,品牌能夠形構社會與文化價值,驅動企業探索新的發展方向。當品牌長期而強勢地進行品牌價值觀、理念、使命等文化層面的內容輸出與傳播時,品牌影響的不僅僅是商業市場,更是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更深刻的層面,它能以無形但強力的方式影響消費者,并導向他們對于品牌的認同感與忠誠度。
最終,品牌能夠形塑企業在行業中的領導力,并幫助企業在融資與股市方面獲得更大利益與價值。
02
品牌可以被創建
大道恒美認為企業的品牌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維度開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明確的品牌戰略
品牌戰略是將品牌作為核心競爭力,以獲取競爭優勢、差別利潤與商業價值的企業經營戰略,它在品牌建設工程中占據絕對的中心地位,是所有品牌建設工作的主心骨。通過對品牌戰略各方面內容系統、科學且富有創造力的建設和實施,品牌能夠為企業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特定目標。
企業在構建品牌戰略時,需要基于品牌系統界面,定義發展主線與邏輯,明確企業的愿景和目標,進而自上而下地逐層分解,并在執行過程中堅持去實現,形成品牌格局。
大品牌戰略體系本身包含的內容是企業實實在在除了經營之外必須要建設的價值點,包括政策研究、行業趨勢、客戶識別、差異化策略識別、商業模式選擇、事業理論、品牌架構、競爭戰略、戰略路徑、品牌文化系統、品牌超級記憶系統、品牌認知傳達系統、品牌架構、產品體系策劃等各類系統輸出,在執行端,我們強調運營邏輯,以內容戰略為核心,輸出企業的產品力和優勢力,再通過整合營銷傳播邏輯,實現超級資源組合,最終形成品牌的強勢與優勢,驅動企業商業生長機會,或是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
做品牌戰略,原則上是一定要認知時代、市場、產業和企業自身發展特質,深刻認知企業(或城市)內部應該要構建或改善的品牌點,并將戰略定位系統植入到組織運營體系中,就可以產生新的變量。
· 核心的品牌定位
定位是所有戰略的憲法。一個準確、明晰而獨特的定位能夠在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強勢而高效的連接橋梁,使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特殊的位置,是品牌進行傳播和營銷的基礎。
在大道恒美看來,進行品牌定位工作首先要了解市場:以消費者為核心與出發點,深度鉆研細分市場下的多樣化客戶需求;其次要了解行業:定義專業,明確品類,考慮市場規模、增長潛力、競爭對手及自身資源與能力;最后要在此基礎上定義戰略核心,為“我不同”尋找依據。
在AI時代的定位,基于當下品牌營銷工具與場景變化,絕大概率是“人找信息”邏輯,這就需要企業要強調從企業愿景出發,以企業發展戰略和價值觀為核心,實現差異化支柱的建立,并且垂直縱深地提供產品(或服務),即做到價值觀優先,產品(或服務)垂直化、專業化、精細化、長期化,形成“商業戰略、業務(產品)定位與用戶意圖”融合的定位基調。
· 鮮明的品牌識別
鮮明而清晰的品牌識別是構建品牌資產的執行起點。企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梳理與構建獨特的品牌識別系統,通過管理與整合多元品牌觸點所承載和傳遞的信息,為客戶提供一個認識品牌的框架。
具體來說,品牌識別系統包括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理念識別是整個品牌識別系統的內在核心和靈魂,它是品牌文化和精神的凝聚,統領著品牌識別工程的未來走向與發展。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是理念識別的具象化和外在表現,前者是動態的識別形式,主要指涉企業內部組織機構與員工的行為;后者則相對靜態,主要是通過品牌視覺符號的規范化、統一化設計來反映品牌的精神與文化。
品牌要內在兼修,通過構建內外統一的品牌識別,讓客戶對品牌產生標準化、差異化的印象和認識,提高品牌識別度,構筑牢固的品牌資產基石。
· 良好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消費者對品牌的整體印象和感知。想要建構良好的品牌形象,需要通過各種品牌活動創造積極的、強力的、獨特的品牌聯想,而這些聯想應該與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相契合,從而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喜愛感和認同感。
企業應該具備宏觀意識,基于品牌戰略和定位明確自己“想要傳達什么”,“想要成為什么”,堅持用文化做溝通,從功能和情感兩個方面塑造完整而具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并連接各專業力量進行共創、共建和共贏,在正確的價值關系下對話客戶。
· 優秀的品牌內容
落到具體的品牌實踐中,大道恒美始終相信內容為王。 品牌內容是品牌對外傳播的直接載體,品牌應該與目標客群進行定制化的信息溝通,把握好每一次能夠精彩亮相的機會,沉下心來為打造一顆屬于自己的內容星球,從而構建品牌護城河,積累品牌資產,引領企業增長。
因為今年是AI應用元年,大道恒美非常中肯地期待企業領導者應該明確并重視AI搜索邏輯對企業品牌內容的影響。傳統的內容建設可能更注重關鍵詞優化、SEO、內容數量等,但在AI驅動的搜索環境下,可能需要更注重語義理解、多模態內容、個性化以及內容的結構化和可檢索性。因此,企業需要調整內容策略,使其更符合AI搜索的工作機制,從而提高內容的可見性和有效性。
當品牌建設的邏輯從舊邏輯(廣告投放→觸達目標人群→促進轉化)到新邏輯 (用戶共創→情感共鳴→價值認同→持續共生),我們唯一要做的,是建立“用戶行為數據、內容偏好、情感傾向”三維模型,實時優化品牌內容與傳播策略。
簡單而言,在未來的發展中,企業需以“商業戰略、業務定位與用戶意圖”為核心,構建“機器可讀、用戶可感、數據可迭代”的內容體系,將品牌內容轉化為AI搜索生態中的可信知識節點,最終實現“搜索可見性、用戶意圖捕獲、品牌信任建立”的閉環。
當然,由于我們處于AI技術時代,生成式AI應用于內容創作,內容效率問題被大大解決。而在公關部分,傳統媒體時代的“關系壁壘”被打破,用戶觸達信息的路徑更加自主,這使得品牌營銷的核心從“控制渠道”轉向“爭奪注意力”,而“表達力”正是爭奪注意力的關鍵武器。未來企業品牌營銷人才需要兼備“內容產品經理”和“傳播工程師”的雙重能力:
定位段:掌握數據工具(輿情監測、傳播鏈路分析)精準定位表達策略;
內容段:具備跨媒介內容生產能力(圖文、短視頻、直播腳本);
傳播段:構建“自媒體+垂類KOL+權威媒體”的立體化關系網絡。
· 精準的資源配置
當然,不可否認的,我們依然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但AI技術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個性化推薦、語義搜索、自動化營銷等成為主流。這意味著傳統廣告和公關的效果可能不如以前,而數據驅動的策略和內容質量變得更重要。想要實現信息內容的創新性、高質量、可持續傳播,我們依然要秉持正確的路徑,找到關鍵方法,整合資源并進行資源的精準配置,以做到內容、渠道和市場的大融合,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
在AI時代,企業品牌資源的分配需要從傳統“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技術與價值觀”的復合型策略。企業需要在統一的品牌建設目標下,運用和協調各種不同的資源及手段,使各異的資源在每一個階段都能發揮出最佳的、統一的、集中的作用。
在信息過載時代,用戶更依賴品牌價值觀決策,大道恒美的建議是:
首先,企業一定要認真做好AI無法替代的信任資本,長期投入建立品牌價值觀、文化觀與情感賬戶資產;
其次,AI重構用戶畫像與內容分發邏輯,利用好網絡與社會化媒體,精準運營多元的媒體矩陣(包括自有媒體建設、付費媒體推廣、社交平臺管理、AI平臺邏輯識別與內容建設等等);
再次,要創造勢能和故事機會,努力拓展與整合企業外部資源,人性化的溝通依然不可替代。建立,策劃與舉辦公關活動等,以點帶面,形成合力;
最后,依然要注重企業內部資源的調動與協同,在企業內部形成對于企業與品牌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引發員工的自主建設與傳播。
· 四兩撥千斤的品牌傳播邏輯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傳播生態的變革,整體來說,今天信息傳播的特點是:AI化、碎片化、移動化、可視化、互動化和去中心化。
當前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深刻重塑了品牌與用戶的連接方式,傳播方式從“單向輸出”到“互利共動”的變化,讓企業品牌的建設目標也從簡單的“抵達”進化到復雜的“融合”甚至是“價值共生”的深度互動模式。
新傳播生態下的品牌生存法則
企業構建品牌,想要形成商業勢能和長效增長,需要內容跨平臺裂變、線上線下場景聯動,需要公私域聯動,重視品牌勢能的“放大器” 公域建設,也重視用戶價值的“轉化池” 私域的建設。
大道恒美一直重視以內容戰略助力企業做到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堅持在公域打基礎,私域建圈層;公域成IP,私域成生意。重視公域部分的投入,實現公域部分品牌曝光和用戶心智占領的主戰場,需通過專業內容建立“認知權威”,借助專業媒體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觸達廣泛的公域流量,推動品牌知名度和滲透率的提高;同時,公域和私域運營融合,高度重視用戶賦權與信任重構,在去中心化時代構建“去中心化的信任網絡”,通過更具互動性的社交內容來獲取、聚集并運營私域流量,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甚至借助影響者營銷,增加用戶粘性和忠誠度。
· 持續的品牌建設
即使身處流量時代,品牌建設也絕不能停留在對于流量的盲目追求。品牌是企業持續建設和投入的長期工作,需要真實地產生商業價值才有更切實的意義。
企業需要堅持長期主義,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品牌,關注品牌生命周期,選擇并堅持正確的戰略,并在長遠規劃和持續運營的過程中,堅持品牌整體調性與出品,不斷地強化價值的輸出,關注趨勢上的發展狀態,控制節奏并把握時機,與時俱進地改善與變通,通過好作品、好話題、好時機、好渠道,傳達品牌勢能,讓企業內外部主體對于企業與品牌產生一致的價值認同感和凝聚力。
2025年是AI應用元年,即使是剛剛開始,各企業已經要面對終極命題——品牌已從營銷工具進化為文明載體的數字人格生命體,當AI將商業效率推向物理極限時,品牌成為抵抗“熵增定律”的負熵源——既抵抗技術異化對人文價值的消解,又將數據洪流升華為意義之海。在這個技術奇點臨近的時代,放棄品牌建設的企業,終將在算法統治的數字沙漠中淪為“數字化石”。
2025年之后的品牌戰爭,本質是文明形態的競爭。新品牌的時代,認知力、文化力和審美力決定產品力、品牌力與商業增長機會。綜合上述,企業品牌建設應以認知構建,以創新引領,以戰略定義,以文化智造,以審美引領,以AI驅動、用整合傳播,實現企業品牌資產沉淀與商業價值生長。
大道恒美愿以“大品牌戰略+AI智能”雙輪驅動,與所有品牌共建智能時代的文明燈塔,在算法荒漠中播種屬于人類的精神綠洲。
祝你擁有一個好品牌!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其它媒體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