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1日),我們迎來小滿節氣。這是一個極具哲學韻味與農耕智慧的節氣,它蘊含著“滿而不盈”的人生哲理,也是農耕文明脈絡里一個關鍵的時間坐標。為深化二十四節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進一步強化氣象服務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今天上午,“中國天氣”品牌賦能節氣文化傳承應用交流會在河南商丘成功舉行。
此次交流會主題為“傳承節氣文化 助力產業發展”,來自氣象、農業、旅游、傳播等多個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共同交流節氣、品牌賦能產業發展。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紹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樸,商丘市委書記李湘豫以及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榮譽理事長隋斌出席會議并發表致辭。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紹員在致辭中指出,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文化”雙輪驅動戰略蓬勃發展,氣象服務要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農業現代化、生態文旅、數字創新等領域持續發力。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推動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賦能地方經濟的重要舉措。
節氣保護與傳承:傳統與現代共振 文化與經濟共生
會議現場,華風氣象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海勝帶來《節氣智慧賦能產業現代化發展》主題報告。
李海勝表示,作為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的聯合發起單位、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重點開放實驗室的依托單位,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一直致力推進節氣與行業深度融合,動態釋放研究成果的應用效能和影響力,持續推動節氣相關全鏈條服務能力提升。節氣賦能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底層邏輯與核心優勢,是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的耦合,是代際傳承與市場創新的雙贏,也是文化軟實力與產業硬實力的協同。他在報告中創新提出了節氣賦能產業發展五大實踐路徑,為節氣賦能文旅、美食、大健康、非遺文化、人工智能等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參考方向。
品牌賦能: “中國天氣”強勢助力城市全方位發展
此次交流會還展示了“中國天氣”賦能城市發展氣象服務產品。近年來,“中國天氣”品牌憑借自身獨特優勢,在保護與傳承節氣文化同時,開展跨學科交流融合,打造以節氣為差異化亮點的城市品牌印象,為城市全方位發展賦能。
作為二十四節氣研究的“國家隊”,“中國天氣”以科學視角為地域風物提供專業背書,讓城市擁有獨特的節氣名片。在傳播生態構建上,“中國天氣”品牌成功打造“頂流”媒體矩陣,涵蓋CCTV《新聞聯播》后《天氣預報》等多個國家級平臺、近3000萬粉絲的新媒體矩陣以及30余家中央級媒體傳播聯盟。同時以“節氣+”為創新支點,推出節氣文化、旅游、美食、養生、科普五大維度的全媒體內容矩陣,形成了內容策劃、平臺運營、資源整合、數據驅動、粉絲互動、品牌合作等全鏈條資源,實現優質內容全網覆蓋。
行業協同: 激活節氣文化發展新動能
在大會的學術報告環節,來自農文旅、廣告、文創、飲食等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代表帶來了精彩的分享,共同探討如何激活節氣文化發展新動能,以及節氣賦能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思考。
南開大學現代旅游業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石培華在報告中指出,研究二十四節氣文化,能夠深入發掘城市二十四種不同的精彩,展現城市更多的面貌和可能;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常委周偉以“節氣文化賦能區域農產品品牌價值實現路徑”為主題,探討了如何利用節氣讓農業品牌叫得更響、傳得更遠;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辦公室主任王旭東的報告,將重點放在中青年一代身上,探討這一群體如何用青春解碼節氣魅力,在二十四節氣文創產業發展中走出一條破繭之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歷史研究中心主任柏蕓以節氣小鎮發展為例,解讀如何以文化為魂,激活農文旅融合新動力;中國烹飪協會特邀副會長張曉文則在報告中著重介紹了節氣飲食文化的現代價值,以及如何與鄉村旅游、農產品品牌打造相結合,來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此次會議是“中國天氣”品牌在節氣文化傳承應用、賦能地方產業發展方面的一次生動實踐。未來,中國天氣將持續深耕氣象經濟藍海,為二十四節氣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以節氣為紐帶,助力城市增彩、企業增效、百姓受益,讓節氣真正“活”在當下、服務未來。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