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也位于豫、鄂、陜三省交界處。
在淅川當地有句話:“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山綠不綠!笨射来ㄔ浫h荒山石漠化面積達到125萬畝,其中55萬畝是重度石漠化,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圍;纳饺菀讓е滤亮魇,威脅著水庫水質。
如何破解生態難題?淅川逐綠前行,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讓水源地更加綠意盎然。
走進馬蹬鎮雙泉觀國土綠化造林區,一排排一行行五角楓、山杏、山桃、火炬松、側柏等染綠了山崗。
“這里原本是瀕臨丹江口水庫的一個石漠化荒坡灘頭,我們投資3696萬元造林6192畝,昔日荒山變成了花園!瘪R蹬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雙泉觀國土綠化造林區,是水源地生態建設最直觀的反映之一。淅川縣以國儲林、國土綠化試點示范等項目為重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先后爭取國家儲備林、國土綠化試點示范等項目12個,投入資金18億元。
除了項目爭取,還有淅川人民為青山常綠的堅守。
“50年前,這里到處是荒山禿嶺!碧由搅謭鲎o林隊的隊長陳人范指著身后郁郁蔥蔥的太子山林場回憶起曾經植樹歲月,“一群二十出頭的熱血青年,背著帆布帳篷、草墊來到這里,在幾十年里,硬生生是用鐵鍬和鎬頭,把荒山繡成了林海。”
22平方公里的太子山林場,地處丹江口水庫“小太平洋”南邊的險峰上,由于地處“出水口”,太子山林場也成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態屏障。3萬余畝的生態林,40多名護林員,近50年的平凡堅守,在他們的盡心守護下,林場森林覆蓋率從不足30%提升到現在的92%,活立木蓄積量從2.5萬立方米增長到現在的10萬立方米以上。
淅川人克服艱難環境,使用人背、肩扛、車(驢)拉、多級提灌、客土造林等方法,治理石漠化面積38.2萬畝,沿庫區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奮斗出水源地湖光山色美景,構筑起庫區生態凈水屏障。(盧晉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