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青年力量正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生力軍。6月7日下午,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首屆“清源學者”前沿交叉沙龍在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GAITC2025)期間隆重舉行。1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青年學者齊聚一堂,通過精彩報告展示原創性突破成果,深入探索AI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新路徑,共同挖掘技術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無限機遇,生動詮釋了青年一代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使命與擔當。
沙龍邀請了國務院參事、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香港大學工程系物理學教授尹曉波,歐洲科學院院士仇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俞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立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員張兆田,華為計算高校科研生態發展資深總監丁士明作為參會嘉賓,與青年學者們面對面交流,從學術視野、科研經驗、產業應用等角度,圍繞人工智能未來趨勢與青年發展路徑展開對話與分享,提供專業指導。
會議現場
戴瓊海教授,余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委人才辦主任張立先后致辭。戴瓊海教授表示,青年學者是原始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源頭活水,呼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支持青年科研人員成長的良好生態。清華大學信息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研究員郭雨晨主持了沙龍。
戴瓊海教授致辭
張立部長致辭
郭雨晨副研究員主持沙龍
報告環節,來自海內外高校的15位青年學者分別作成果報告,涵蓋多個人工智能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在生命科學與醫學智能領域,包括T細胞受體識別、病毒變異預測、心臟疾病早診斷等;新型計算架構與器件方面,有憶阻器陣列計算、光電融合AI芯片、感存一體技術等;在通用人工智能與大模型優化的研究方面,如結構化剪枝、HuggingGPT智能體框架、推薦算法表征學習等;智能感知與人機交互方向上,有視覺目標跟蹤和多模態視覺輔助系統;此外還有持續學習與多智能體系統,涵蓋生物啟發的適應性機制、高效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等。
高溢騁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Yicheng Gao, et al. Pan-Peptide Meta Learning for T-cell receptor-antigen binding recognition.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3.
聶志偉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Zhiwei Nie, et al. A unified evolution-driven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virus variation driver prediction.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5.
王福金
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Fujin Wang, et al.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 for lithium-ion battery degradation stable modeling and progno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江一諾
華中科技大學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Yinuo Jiang, et al. Four-Channel ECG as a Single Sourc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Dilation—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NEJM AI 2024.
馬欣尹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Xinyin Ma, et al. LLM-Pruner: On the Structural Pruning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NeurIPS 2023.
莊祥
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Xiang Zhuang, et al. Advancing Biomolecule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Following Human Instructions.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5.
馬成棟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Chengdong Ma, et al. Efficient and scalabl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large-scale network control.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4.
徐智昊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Zhihao Xu, et al. Large-scale photonic chiplets Taichi empowers 160 TOPS/W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Science 2024.
唐健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Jian Tang, et al. Human-centred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wearable multimodal visual assistance system.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5.
任旭濱
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
代表作:Xubin Ren, et 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with Large Language Models for Recommendation. WWW 2024.
陳鑫
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后
代表作:Xin Chen, et al. Transformer tracking. CVPR 2021.
王立元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后
代表作:Liyuan Wang, et al. Incorporating neuro-inspired adaptability for continual learning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2023.
黨丙杰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后
代表作:Bingjie Dang, et al. Reconfigurable in-sensor processing based on a multi-phototransistor–one-memristor array. Nature Electronics 2024.
陳一彤
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助理教授
代表作:Yitong Chen, et al. All-analog photoelectronic chip for high-speed vision tasks. Nature 2023.
沈永亮
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
代表作:Yongliang Shen, et al. HuggingGPT: Solving Al Tasks with ChatGPT and its Friends inHugging Face. NeurIPS 2023.
15份報告展現了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物理信息、智能硬件、認知神經科學等多個學科的深度交叉,亦體現出人工智能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的緊密聯系。
報告之后,專家組從中評選出了5位“清源學者”和10位“潛力清源學者”,并現場頒發證書,激勵他們在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中展現出的卓越潛力。
第一屆“清源學者”
第一屆“潛力清源學者”
“清源學者”計劃的設立,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服務青年成長、助力科技創新的有力舉措,也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學術品牌的重要一步。未來,學會將持續支持廣大青年學者沖擊原創高峰,在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浪潮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會嘉賓合影
首屆“清源學者”前沿交叉沙龍的成功舉辦,為全球青年學者搭建了交流學習的橋梁,推動了人工智能及相關學科的前沿研究與交叉融合,對促進前沿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充分踐行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人才理念。
【免責聲明】【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