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殷保華
1996年入市,曾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民間股神》第一冊主人公。投資格言:信天信地信自己。
“炒股懂得休息才是高手。很多股民的誤區是:在底部不聞不問,確認漲勢猶猶豫豫,接近頂部勇于買入,大幅下跌不愿止損。”殷保華從散戶起家,自學成專業操盤手,因數次準確預測大盤走勢而聲名鵲起。
殷保華認為股市有自己的規律,了解并掌握這些規律,結合勤奮和努力加上技術,才有可能在資本市場獲得收益。[詳細]
【人物】楊磊
22天,從10萬到180萬,一個炒金者的神話,真實地發生在江城武漢。
他叫楊磊(化名),膚色白凈,帶一副眼鏡,一臉書生氣。早年武漢大學畢業,去香港念金融類碩士學位,畢業后直接在一家香港公司從事金融工作多年。
從2008年5月27日到2008年6月27日,短短的一個月,起初10萬元港幣的資金,竟然漲到了180萬,盈利17倍。楊磊認為只要把握住了黃金走勢,就可以利用杠桿原理,以小搏大。在百把美元的波動區間里,一樣可以贏利很多……[詳細]
【人物】何群
何群,義烏人,原為公務員,2000年下海做投資,從5萬身家起步,目前固定資產已在500萬以上。
1998年,何群還在義烏財稅局工作,憑借自己的經驗,何群認為,在義烏這個商貿發達的城市,寫字樓必有租賃市場,且這個市場規模很大。
何群把自己單位分的一套房子改造后,作價18萬元出售。加上自己原來積蓄5萬元,湊成了23萬,買下了市中心時代廣場寫字樓中的一套。房子到手后,馬上有老外看上房子,連租3年,租金11萬元,何群由此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通金……[詳細]
[人物]北京張先生
04年初,華夏證券北京三里河營業部的張先生張先生把股票都換成現金,開始也沒想買債券。
但不知道是被股市嚇怕了,自己不再喜歡原來那種風險高的投資。只想換成能替代貨幣市場基金的新品種。聽理財顧問介紹了債券投資后,張先生覺得這種投資品的收益很實在,至少持有到期后能拿到票面利率,不致于虧損。
他把資金都買成了04國債(7),那還是04年9月的事。目前張先生還沒有拋出,雖然現價距離最高價已有所回落,但包括國債利息在內,05年已經實現15%的收益……[詳細]
[人物]張文軍
張文軍1988年畢業于大連外國語學院,先在一家大酒店工作,1992年開始投資銀行債券,初涉金融市場。
1993年4月,應聘到大連首家國際期貨公司,成為大連期貨業首批經紀人之一,并從此走上期貨之路,后擔任過多家公司的業務經理、投資顧問、操盤手。1996年開始個人期貨投資。
之后,從艱難地賺取個人賬戶在期市的第一個10萬元,到收益超過兩千萬元,他僅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從1999年開始,其個人賬戶成交量連年位居大商所第一名(2001年達300多萬手)…[詳細]
[人物]劉益謙
劉益謙,小名毛毛。在拍賣界,毛毛這個名字比大號劉益謙更廣為人知。
被稱為“資本市場大鱷”的劉益謙,2008年以30億元人民幣的資產位列“2008胡潤百富榜”第261名。
1993年,劉益謙陰差陽錯進入拍賣行業,今天已經成為國內這個行業最大的買家。參與拍賣和收藏16年來,劉益謙只買不賣,藝術品和古董給他帶來的增值回報遠超過股票。劉益謙自己說:“除了國內幾家大的博物館之外,我的古代書畫是其他博物館沒辦法比的。”……[詳細]
上海李先生
上海李先生自己開家電子產品公司,平時有著較強的投資意識。
前幾年資金充裕的時候不但購下2套4室2廳的房產,還投了大量資金進股市。04年1月李先生敏感地意識到股市走好,但苦于公司流動資金周轉不靈,賣房又舍不得。聽說典當融資業務后李先生馬上抵出一套房子,借足200萬元投入股市,一個多月就賺到了20%,拋掉股票還了借款。
不久公司年檢需要驗資,他又來典當行調了幾天頭寸,按天計期的收費方式使他花費不多卻解決了大問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