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27日報道美媒稱,德國制造業活動滑坡應該歸咎于中國和汽車業嗎?答案是否定的。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3月26日報道,德國制造業不景氣引發了對全球經濟增長暗淡和金融市場下滑的擔憂。采購經理人指數也跌至6年半以來的最低點。
不過,這一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應當歸咎于中國?當然,這個國家很大: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占全球乘用車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球汽車行業增長的70%都依賴中國市場。去年,全球汽車銷量下降了6%,這是幾十年來的首次下降。因此,毋庸置疑,溢出效應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
報道稱,此外,德國汽車業的觸角幾乎延伸到所有行業,因此汽車業受到打擊會對歐元區及以外地區的制造業供應鏈產生連鎖效應。
報道指出,但對德國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國實際上一直是一個亮點。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的汽車品牌相比,德國的汽車品牌表現相對更好。今年頭兩個月,德國汽車注冊量增長超過8%,其中寶馬汽車公司的汽車注冊量激增近17%。這家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的銷量2018年增長了7.7%,這在一片慘淡的業績面前令人松了一口氣。寶馬汽車公司去年成為首家在華接管合資企業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其他德國汽車制造商也在考慮采取同樣的做法。
報道表示,危險之處在于,人們一直希望中國每年銷量超過2000萬輛的汽車市場能夠彌合汽車制造商面臨的所有其他痛點。但這并不總能如愿以償。政府的政策顯得很重要,需要解決的長期問題是調整電動汽車補貼和刺激措施將如何推動農村需求。沒有人真正知道市場最終會走向何方。
那么德國的情況如何?歐洲的汽車制造商也遭遇了并非由基本需求造成的挫折。今年開始適用于所有新車注冊的新的排放檢測制度已經導致歐洲的汽車生產下降15%以上,因為制造商們在設法應對基于舊標準的庫存并設法推出新車型。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以及從柴油車向新能源汽車的痛苦轉變并未使決策變得更容易,在花掉了數十億美元資金后,卻沒有任何可觀的回報來激發投資者的信心。
報道稱,在需求方面,德國實際上比數字顯示的更積極:汽車注冊數量在增加,對歐洲消費者明年購車意向的調查也顯示情況正在改善。有關未來增長預期的一個總體指數已經開始從低點回升,但對汽車和鋼鐵行業的悲觀情緒依然根深蒂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