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購村河南第一站”的橫幅,掛在王冬的倉庫里。這處倉庫面積近70畝,高峰時期,可同時容納12輛快遞車進場裝卸貨,一天可發50000多單。
不斷飆升的業務量,是王冬奪下河南拼購第一村的底氣。盡管,同樣爭建第一村的商丘商戶袁維康,在蘇寧拼購上同樣發展迅猛,實力不容小覷。
01 他說,要爭河南的第一
初見王冬,這個一身干勁的年輕人開門見山:“在河南省,我敢說拼購肯定是我做得數一數二。申報拼購村,肯定也是我在前面,食品品類就是我們這塊做得好。更好的競爭才會讓未來更好,拼購村這事兒河南第一站肯定該是我們鶴壁。”
寨村牌酸辣粉,是蘇寧拼購賣得最火的食品類單品之一。王冬彎腰拆開了一個箱子,那箱子剛從生產基地運來。左手鹵蛋,右手和寨村牌酸辣粉。“就是它,在818賣爆了。”
一款酸辣粉爆賣28萬單,日均發貨量5萬單,半年度銷售額超過1000萬,這些夠硬的數字,全是靠和寨村酸辣粉為代表的休閑小食取得,不免令人稱奇。
王冬不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人,而是來自江蘇省連云港(601008,股吧)市。1990年出生的王冬,已經在鶴壁市區買房置業。
但說起此前的經歷,王冬看上去有一肚子話要說,“我都說不清自己創業是第多少份工作了……”
02 河南愛情故事
“我出來的早,高中就輟學了,其實那時候都說不上是工作,就是打工嘛,這個工廠干一段時間不行,太累了,那個工廠干一段時間,不行,工資給的太低了。”
2006年,王冬輟學打工,他一頭扎進了上海的十里洋場,但是對于沒有知識,沒有一技之長的王冬而言,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給他的只有艱辛。
車間工人、裝配工人、酒店服務生、后廚幫工、食品工廠司機……王冬先后換了十幾份工作。
兜兜轉轉的王冬很痛苦。
轉機出現在2012年,那一年,王冬在上海地鐵謀到了一份安檢的工作,后來,他的小組來了一個河南小姑娘。王冬一見傾心,接著就是“死纏爛打唄”。
“我是他老丈人,當時我肯定不樂意,你一個外地人,還那么遠,離河南。要個正經工作沒有,家里條件也不中,再說俺就這一個閨女我肯定不能行。當時女兒帶著他去我家,我不理他,我不樂意跟他說話。”王冬的岳父說。
愛情給了人奮進的動力,深思熟慮之后的王冬先是在上海報名了成人大專,主修電子商務,之后又到鄭州學習實操。做完了這一切之后,他開始干起來了自己的事業。
既然沒有一技之長,那就讓自己急速成長。老丈人沒想到這個年輕人,會為了女兒不遠千里來到河南,更沒想到,王冬靠著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最終干起來了一番事業。
03 江蘇人河南創業記
“我是蘇寧拼購最早的一批商家,因為我是江蘇人,對蘇寧有一種親切感。蘇寧拼購也是,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拼購總經理張奎開招商大會時說的話,我不要求你們把價格壓到全網最低,但是質量一定要做到全網最好。”
“我做的全都是吃的東西,都得進人的肚子,不能瞎搞。”
2018年接入蘇寧拼購,當年便實現盈利,2019年更是在蘇寧拼購的食品品類做到了前五名。
這份成績,離不開王冬兩個重要小伙伴的大力支持,盧宗盛和王留奇,一個來自山東煙臺,一個來自河南商丘。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三人合力之后,王冬的拼購團隊更加有戰斗力。他的兩個小伙伴有一個共同點,全是在大型互聯網公司被王冬“坑蒙拐騙”而來,他們帶來了新想法和新基因,這是王冬最滿意的狀態。
王冬(左)和他的合伙人盧宗盛(中)、王留奇(右)辦公中。
808超級拼購日當天,蘇寧拼購平臺銷量暴增。王冬帶著盧宗盛驅車趕到和寨村,爆單來到時候,要顧慮的不是發貨,不是物流,更重要的是生產基地的產能能否迅速跟上,能否全力支持前臺。
盧宗盛還記得那一天晚上:“一大早來的時候,就看到后臺叮叮叮地在響,運營過來說今天單量會很大,我還尋思著沒關系,倉庫里備貨不少。可等到下午,我聽著那個打單的機器吐了半個多小時單子的時候,當機立斷,還是得去工廠盯生產。”盧宗盛和王冬當天都留在了工廠里監工,忙了一夜。
距離黃河灘不遠的和寨村,這兒就是和寨村品牌的產地。酸辣粉裝配車間需要完全隔離,保證安全衛生。
04 黃河灘邊的致富經
和寨村村支部書記陳慶輝說:“和寨村的酸辣粉遠近聞名的。當初做這個酸辣粉是因為我們和寨村,吃得飽但是卻無法致富。當時我就帶著幾個小伙子去華西村,去南街村。尤其在南街村,很受啟發,人家那個方便面做得真得勁兒。我們也要干。”
那次學習后,和寨村決定開了這家工廠,從一開始做紅薯粉,到現在做酸辣粉、螺螄粉等方便食品。
陳慶輝說,工廠里的工人大多是和寨村本鄉本土的村民。和寨村離黃河灘不遠,他們還專門承包了河灘地用來種植紅薯,河灘地光照充足,土壤肥力重,長出來的紅薯又大又甜,淀粉含量更足,是做粉條的上品。
和寨村工廠里的工人大多是本鄉本土的村民。王冬在拼購上的事業越發紅火,和寨村工廠里的工人收入也就更高。
探訪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一位來廠了解情況的電商運營人員,在廠區外圍點了一根煙,不多會兒,一個操著河南話的大姐走過來:“哎,我說小伙兒,你手里嘞煙掐嘍中不,咱這兒不能抽煙。”看到對方把煙頭掐了,大姐套上了頭套和手套,走進工廠。
讓勞者有所得,拼購就成為村民們共同的事業。而拼購村的建設,無疑是推動這份事業走向更大成功的有力引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