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葉子
[ 工業人工智能能帶來快速性、系統性、可傳承性的優勢。因為工業智能以系統化的方法和規則為工業應用提供解決方案,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工具可以得到近似的效果,使智能制造進一步邁向標準化。此外,在人口紅利降低、勞動力成本提升,疫情后勞動力短時間短缺的情況下,利用工業智能提升生產效率迫在眉睫。 ]
[ 上海將設立100億元規模的上海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風險投資、股權投資融入智能制造行業。 ]
隨著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工智能(AI)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也逐步提速。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6月下旬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已經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階段。
從中國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中的應用層企業的領域分布看,AI技術已經廣泛分布在18個應用領域,其中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智能機器人兩個應用領域的企業數占比最高,也說明制造業的智能化是AI發展的迫切需求。
賽迪(上海)先進制造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陶傳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AI助力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已遍布制造業全生命周期,并且AI帶動了商業模式轉變。智能化對工業領域附加值的提升,從生產制造環節的降本增效,轉向了提供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務,即“智能制造”生產的“智能產品”提供了“智能服務”。
即將在幾天后開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題論壇之一——工業智能峰會,也將發起一系列全球創新合作機制的儀式動作。
智能助手緩沖疫情影響
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會議強調,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夯實融合發展的基礎支撐,健全法律法規,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進程已明顯提速。尤其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智能機器人、自動生產線、智能解決方案等“智能抗疫助手”在一線得到了實際運用,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一定程度上緩沖了疫情帶來的影響。
以鋼鐵行業為例,高爐停工一秒,就會給企業和上下游經濟造成巨大損失。而疫情期間,寶鋼股份(600019,股吧)通過遠程運行維護、大數據、AI等綜合手段,把上海寶山基地的冷軋熱鍍鋅智能車間變成了一座24小時運轉的“黑燈工廠”。該工廠內兩條200米長的生產線基本實現了機器代替人工,每條產線只需要2至3名工人流動檢視,操作人員只需要通過智能遠程操控系統,就可以實現對上海寶山基地的操控。
入選第二批上海市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上海電氣(601727,股吧),正在打造一個基于AI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如果臺風來臨,如何給正在運行的風機智能預警?事實上,從上海電氣風電iwind數據中心的大屏幕就能掌控全國5500多臺風機的情況。這個基于自有系統搭建的管理平臺,能實時反映風機的運轉情況,有了這些數據,就不用人工來完成每半年或一年一次的檢修了。
上海電氣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們基于AI技術打造的星云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火電、風電、機床、分布式能源、儲能電池、機床等不同領域提供服務。比如,在風電行業,他們基于AI等技術建設了“風云”系統,利用AI和機器視覺技術,實現虛擬測風塔創建、區域風資源評估、保護區自動識別、風場智能選址等功能。
該負責人透露,上海電氣星云智匯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建設完成并正式發布,正在建設工業AI平臺,提供算法模型訓練、模型統計管理、應用發布、知識圖譜等服務,將企業自身訓練成熟的行業算法模型部署于平臺上,形成異常檢測、壽命預測、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創新AI應用場景。
陶傳亮也對記者分析,工業人工智能能帶來快速性、系統性、可傳承性的優勢。因為工業智能以系統化的方法和規則為工業應用提供解決方案,“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工具可以得到近似的效果,使智能制造進一步邁向標準化”。此外,在人口紅利降低、勞動力成本提升,疫情后勞動力短時間短缺的情況下,利用工業智能提升生產效率迫在眉睫。
上海打造智能制造產業新高地
開埠以來就是制造業重鎮的上海,如今正加速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新高地。
在6月16日舉行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園區推進大會上,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上海市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發布落實建設100+標桿性無人工廠專項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圍繞五個方面推進15項重點舉措。比如,到2022年建設100家標桿性無人工廠、打造1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培育10家世界一流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搭建10家垂直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另外,上海還將設立100億元規模的上海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風險投資、股權投資融入智能制造行業。
其實在2017年和2019年,上海就陸續發布了《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今年上半年,上海又率先發布了支持在線新經濟、新基建發展相關文件,均涉及智能制造領域。
此外,上海在3月31日發布的26個特色產業園區中,共有8家智能制造特色產業園區,并在6月集中獲得授牌。它們分別是以“行”為特色的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以“新”為特色的嘉定汽車新能港、以“5G”為特色的金橋5G產業生態園、以“氫”為特色的嘉定氫能港、以“智”為特色的閔行開發區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以“全”為特色的機器人產業園、以“創”為特色的中以(上海)創新園、以“高”為特色的外高橋(600648,股吧)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以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打通“基地+基金+人才”生態圈。
除了頂層設計和產業載體,上海還在構建智能制造生態圈。比如,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將發布新一代智能制造開放平臺,該平臺的推出將加速實現工業自動化向工業智能化的升級。
在陶傳亮看來,上海既是制造業的標桿,也是AI的標桿,推動“AI+制造”,才能形成上海智造新品牌。而標桿需要好的平臺才能真正實現推廣,AI大會就是這樣一個世界級平臺。
全球工業智能峰會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一個重要主題論壇,今年已是第二年舉行。本次峰會以“創新·融合·筑基,開啟智能工業未來”為主題,以工業互聯網新基建為主線,圍繞技術創新、產融結合、生態筑基,舉辦“一個開幕式+三場主題論壇”。
該論壇主辦方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吉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消費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到來。今年由于疫情的沖擊,我國及世界其他主要工業國家工業企業產出普遍下降,全球主要行業供應鏈均受影響。在此背景下,“全球工業智能峰會”的召開是為了面向萬物互聯,通過匯聚世界工業智能領域的科學家、行業精英,發起系列創新全球合作機制的儀式動作。
“比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上海投資促進中心將在開幕式發起‘產業創新技術及國際合作(WiiTs)倡議’,以打造開放的技術轉移網絡,推動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的建設。”任吉說。今年的峰會還會頒發全球首個工業智能領域獎項——“湛盧獎”,未來還將形成年度發布機制,在上海打造全球工業智能領域的“奧斯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