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連平
植信投資研究院秘書長 鄧志超
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 劉濤
以下為正文:
2020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已成定局,世界銀行6月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0年世界經濟將收縮5.2%。二季度世界經濟繼續探底,且可能成為全年跌幅最大的季度。下半年,疫情如果得到較好的控制,各國政策支撐經濟重啟順暢,世界經濟衰退幅度有可能收窄,但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恢復水平可能出現一定的分化。發達經濟體將快速萎縮,特別是美國經濟運行可能成為下半年世界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發展中經濟體由正轉負,而中國經濟可能成為為數不多的正增長經濟體。一系列“不同步”和不確定性將貫穿下半年世界經濟運行過程。
一、世界經濟在衰退中分化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沖擊,使得本已脆弱的經濟復蘇形勢急轉直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全球經濟往來,導致國際貿易迅速萎縮。聯合國貿發6月會議預測,全球貿易二季度可能驟降27%,全年萎縮約20%。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情況也都創下了多年來的最大跌幅,同時也嚴重沖擊了各國國內經濟的循環。疫情發展大量消耗了各國的抗疫資源,進一步壓縮了各國刺激經濟的政策空間。經過一至兩個季度,全球對疫情認識和重視程度的不斷上升,主要經濟體的疫情防控舉措普遍得到了強化。在經歷了最初的經濟活動“停擺”后,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經濟循環紛紛按下重啟的按鈕。2020全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已無法避免,但相較于上半年如此大的經濟萎縮,下半年衰退幅度大概率收窄,不同經濟區域之間恢復的情況不盡相同。
三重危機中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當前,美國正陷入三重危機,即生命健康危機、種族沖突危機和黨派政治危機。三重危機的發展及其相互交織導致美國經濟深陷衰退泥潭難以有效自拔。兩個數據可以說明美國經濟在下半年可能不會出現較快的好轉。一是美國新冠疫情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沒有下降的跡象。六月初,新增確診比例數約為2萬人,而到了七月初,這一數字直接上升為5萬人。6月底,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表示,美國可能至少已有2400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當前,疫情的發展是經濟循環重啟最重要的變量,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恢復經濟就無從談起。而從數據來看,美國的疫情距離出現拐點還為時尚早。疫情的沖擊可能貫穿美國2020年始終。二是美國二季度GDP數據可能創下“大蕭條”以來最大萎縮。5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二季度美國GDP將同比萎縮38%。即便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加大力度刺激經濟恢復,特朗普也早于3月27日簽署了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并于6月再提擬推萬億基建刺激計劃,美聯儲也配合采用“無限量寬”政策,然而美國正處在三重危機的重壓之下,而這三重壓力在短期內都無法得到較好地解決,社會的不穩定必然導致經濟的衰退,刺激政策只能部分緩解而無法根本解決上述問題。雖然六月份非農就業數據超預期,表明失業情況有所好轉,但疫情沒有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重新就業可能會進一步引發疫情大規模爆發。綜合考慮,2020年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并還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世界銀行6月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在理想情形下也可能萎縮6.1%,而失業率更是可能創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
歐洲經濟有望在下半年逐步恢復。歐洲經濟與美國相似,一季度都出現了小幅度的萎縮,一季度歐洲GDP同比實際下降2.7%,,且疫情對經濟最大的影響也可能集中體現在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上。4月份歐元區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數量比1995年有記錄以來的任何月份都要少,零售銷售年率下降19.6%。然而,不同于美國的是,歐洲對疫情控制相對較好,為歐洲經濟重啟提供了有利的支撐。5月份歐洲大部分地區開始放松管制,經濟活動開始恢復,循環重啟也較為順利。同時,為應對疫情、刺激經濟,歐盟正在加大政策和資源投入力度。當前歐洲各國財政刺激資金總額預算已達到1.29萬億歐元,全年經濟刺激規模資金總額可能達到2.64萬億歐元;歐央行也將緊急資產購買計劃規模由7500億歐元擴大至1.35萬億歐元,并計劃將以每月200億歐元購買歐元資產,年底前額外再增加1200億歐元臨時額度,購債至少持續至2021年6月。這些措施對下半年歐洲經濟的恢復形成了較強的支撐,種種跡象表明歐洲經濟在二季度觸底后將會反彈,但力度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日韓在本次疫情中控制相對較好,內需正在逐步恢復。進入4月后,日韓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都有較大幅度下滑,至近期已經趨于基本控制。然而,日本經濟高度依靠海外市場,在世界經濟大循環被中斷的背景下,海外需求和投資斷崖式下降,加之今年日本還需要承擔“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舉行而造成的各種損失,日本經濟年內難回正增長。但隨著5月底日本逐漸取消緊急狀態,6月消費支出開始改善,日本上半年經濟衰退的勢頭有望得到遏制。韓國經濟也同樣出現了惡化減緩的跡象。雖然韓國可能受出口大幅下降沖擊,短期內經濟完全復蘇前景并不樂觀,但其國內疫情影響正在慢慢消失,有效內需逐漸恢復,韓國5月零售企業銷售同比增長2%,連續兩個月保持增勢。且韓國政府6月初向國會提交第三份規模為35.3萬億韓元(約合290億美元)補充財政預算案,至此,韓國應對疫情的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達到270萬億韓元(2218億美元),對經濟復蘇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新興市場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情況較為復雜。由于缺少必要的醫療設備和財政資源支持,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疫情的實際情況可能比數字顯示的要糟糕得多,經濟恢復也更加困難,全球主要權威機構紛紛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率預測由正增長下調為負增長。世界銀行6月預測2020年印度經濟將萎縮3.2%,而印度之前都保持了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世界銀行預測巴西經濟2020年將萎縮8.0%,同時預測整個發展中國家2020年將出現2.5%的經濟萎縮,這是自1960年有總體數據以來的首次。
中國經濟在一季度GDP增長收縮6.8%后,進入二季度經濟重回正增長態勢已基本確立。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先進先出”,同時中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齊發力支撐有效內需釋放,加速了中國經濟循環重啟。雖然當前不能完全排除后續存在的疫情倒灌的風險,同時全球產業鏈因疫情影響而中斷的影響還未完全顯現,但下半年中國經濟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中為數不多的亮點已基本成為全球共識。
二、當前世界經濟的四個“不同步”
新冠疫情發生前,時值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衰退之勢已露端倪,疫情的發生加劇了這一趨勢。當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存在四個“不同步”。這些“不同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影響下半年世界經濟運行。
首先是疫情發生前各主要經濟體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步。歐美等發達經濟處在經濟成熟發展階段,其國內主要矛盾是公平;中國處在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階段,國內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諸多發展中國家還處在粗放型經濟增長階段,其最關心的主要是生存。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應各自不同的矛盾,由此引發彼此在國際合作事務中不同的訴求。
其次是疫情發展的不同步。現階段,疫情的發展情況幾乎直接決定了經濟的恢復情況。中國疫情“先進先出”,已經基本走出了疫情最初帶來的影響,正在快速恢復之中;歐洲和日韓也在經歷最初的慌亂后,快速穩定住了社會秩序,組織起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因此經濟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而美國則因為前期政府不重視和積弊已久的貧富差距導致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再加之種族矛盾爆發,使得直至近日其本土疫情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持續達到4-5萬人;一些發展中國家一開始仿照美國,對疫情防控不積極,另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資源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疫情防控體系,使得疫情還在肆虐,巴西、印度等國的疫情還在不斷惡化中。
再次是疫情應對政策的不同步。因為疫情發展的情況和政府重視程度不同,各主要經濟體所采用的政策應對也不盡相同,一方面抗疫需要的公共政策和重啟經濟需要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組合搭配不同。對于處在疫情震中的經濟體,可能更多需要側重于公共政策,經濟重啟考慮在后;而對于疫情控制較好的經濟體,重啟經濟和防范疫情二次倒灌是重點。另一方面是經濟重啟政策中側重不同,歐美等發達經濟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甚至財政赤字貨幣化這種“飲鴆止渴”式調控政策,而中國則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并沒有重走當年“四萬億”的老路。而這些政策應對的不同,使得下半年各經濟體恢復情況以及經貿關系又會出現新的不同變化。
再其次是政治周期的不同步。相對而言,美國處于外部國際地位下降,內部種族矛盾集中爆發的政治大環境下,又恰逢2020年是大選之年,其他主要經濟體尚無政治選舉而可能產生政策斷檔之憂。而更為關鍵的是,特朗普政府以美國股市上漲和中美經貿協議為其主要政績,大選之前,如果美國經濟繼續下行,則特朗普政府則可能出臺新的政策刺激股市和打壓中國,這可能進一步惡化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影響全球金融市場。
疫情前,主要經濟體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步,決定了其國內主要矛盾、全球化分工和對全球協調訴求的不同,而疫情爆發后各主要經濟體疫情發展的不同步,決定了應對政策不同,加之美國大選年的影響,進而引發世界經濟格局進一步動蕩。
三、下半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
下半年,可能有四個不確定性會貫穿于世界經濟的運行過程之中。
美國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疫情進一步惡化、疫情已好轉經濟體可能出現反復的不確定性。截止至7月4日,美國累計確診293.6萬人,每日新增確診人數由5月18日的階段性低點6700多人上升為7月4日的5.3萬人,尚未出現任何實質性拐點。說明,美國在一段時間控制住疫情后,因為經濟和種族等各種原因,人員聚會重啟,產生了疫情的快速發展。同時,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的數據也同樣令人擔憂。這些國家疫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只會加劇世界經濟衰退的程度,特別是美國經濟已經因為疫情陷入了深度衰退,而如果不能很快恢復,將嚴重削弱下半年世界經濟的恢復態勢。而另一方面,隨著上述國家感染人群的上升,其他情況好轉國家也要面臨輸入性的風險,情況仍然不容樂觀。
逆全球化趨勢可能加強世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疫情爆發前,逆全球化趨勢已有所加強,疫情爆發后更令人擔憂的是,預想中疫情對全球化短期的沖擊正在轉變為長期的影響。疫情中斷了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行,而全球產業鏈上下游“串聯式”的加工貿易特點,又使得單獨某一環節重啟并不能帶來整體的恢復,而是需要等到整個上下游所有環節都恢復正常,產業鏈才能再次有效地發揮作用。全球突然意識到,快速發展全球化在危機面前具有相當大的脆弱性,因為全球化產業鏈上的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就有可能使得整個產業鏈陷入停擺的尷尬狀態。基于這點考慮,逆全球化趨勢可能階段性加強,各國可能以產業區域化來代替部分全球化,而這一趨勢可能在疫情之后進一步凸顯,進而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
美國大選影響美國國際政治經濟政策,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當前新冠疫情對于美國經濟的沖擊可能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特別是美國經濟已經確認陷入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恰逢是2020年美國大選,抗疫不力和經濟衰退成為執政黨和在野黨爭論的焦點。由此而引發的民族主義情緒進而形成全國范圍內的騷亂也在進一步發酵,而這種發酵又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疫情爆發,使得經濟難以有效重啟。雖然特朗普政府也一再刺激股市,力圖以股市增長來贏得更多選票,但經濟基本面的坍塌可能會像“離心力”一般制約住刺激效果。目前雖然還難以判斷美國大選的結局,但其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卻是可以確定的。
中美金融博弈升級帶來不確定性。當前可以預料到的是,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其對華態度都不會發生本質性變化,打擊和遏制中國發展成為政治正確。下半年,美國對華的動作最大可能是由貿易摩擦升級為金融摩擦,所用的手段為其慣用的金融制裁。雖然中美經貿關系盤根錯節、中國經濟體量大等因素使得美國發動對華全面金融制裁可能性并不大,且技術上也難以成行,徹底將中國剝離出美元結算體系,凍結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就目前來看可能性較小。但美國仍有可能利用現有規則加大針對中國的制約,例如針對于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進行審核調查;如果規則內的制裁程度還不夠,其可能會考慮修改規則,例如修改“匯率操縱國”規則以使中國滿足被制裁條件。同時,利用香港牽制中國是美國成本相對較低的手段。下半年,美國可能因為大選而加大利用香港問題對中國的打壓力度,最嚴重可能出現對香港的金融制裁,進而形成對中國的“局部”金融制裁。未來一個時期,由美國挑起的中美兩國的金融博弈將為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體系更添一層陰霾。
本文由作者供和訊網刊登,全文將刊載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主辦《中國貨幣市場》雜志2020.07總第225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