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最近一段時間,“需求側改革”這個詞很火。
啥意思呢?在現如今的三駕馬車里,投資是傳統項目、出口也還不錯,唯獨消費不太給力。要對癥下藥的話,自然要著眼于優化需求結構、擴大內需潛力,說白了就是讓大家更舍得花錢。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事離不開房地產的配合。
這邊賣地、那邊規劃,房價與GDP齊漲,居民紙面財富水漲船高自然舍得花錢,過去這個方法效果還算不錯,所以很多地方也都用得很順手,有點路徑依賴了;
可話說回來,不炒房、不依賴土地財政的城市就一定發展不起來么?這倒未必,最起碼湖南的長沙就做出了點成績,甚至還被住建部樹成了正面典型。
這個月初,長沙住建局發了篇文章,著重提了下住建部對長沙房地產調控工作的肯定。就從全國都來當地“取經”的角度來說,他們還真不算是自吹自擂——
比如今年7月,深圳就派了個考察組到長沙學習。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邊是“經營貸炒房”的負面新聞,一邊是房價漲幅秒殺北上廣的“突出表現”,被搞得焦頭爛額的住建部門實在是不能繼續無動于衷。
等到11月份,東莞也跟著有樣學樣了起來。
過去憑著低廉的房價,轉型后的東莞接手了不少“跑”出深圳的公司工廠。但在炒房客的推波助瀾之下,這點優勢就快要消耗殆盡了——松山湖的房子快賣到六萬了,再不管管,工廠又得搬家了。
相比之下,長沙的經驗就很成熟。
根據中國房價行情網的數據,11月份長沙在售新房均價10200元/平米,二手房均價11300元/平米,在一線和省會城市中排名分別是第27名和第25名,這確實低得有點夸張。
其實在前幾年的時候,長沙也有過一段熱衷炒房的“青蔥歲月”。
借著全國房價普漲的東風,長沙的房價也在2017年迅速飆升至10000元/㎡左右。那段時間里,售樓處收上了茶水費、搖號的也排起了長隊,碰上火氣大的、現場直接就開始動手,場面很火爆。
眼看著勢頭不好,當地專門開了個加強地產調控的通氣會。
先不說具體措施如何,光是給市場矛盾定性的措辭就足夠振聾發聵了——“當前長沙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需矛盾,而是炒房與反炒房的重大斗爭”。
這邊剛把“炒房”擺上了砧板,那邊轉頭就是一系列調控組合拳:
本地戶籍在限購區有房的,要等4年才能買第二套;外地落戶且沒房的,至少要交滿24個月的社保;未成年人不能買、集體戶口的大學生不能買,細節摳的很死。
不僅如此,商品房限售4年、二套要交重稅,投靠子女的老人、離婚的夫妻、甚至就連走“人才購房”渠道的都得統統等上兩年,要說沒有誤傷也不現實,但最起碼堵住了大部分炒房資金能鉆的空子。
但光搞限購限售也是不行的,今年深圳新政后依然火爆的地產市場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供地緊、新房少,限制再嚴也能創造條件硬上,歸根結底還是供不應求惹的禍。
所以在這方面,長沙想的也很開,敞開了供地算是一勞永逸。
從2015年到2019年,長沙土地供應面積接近9000萬平方米,僅2019年就供應了2600多萬平方米。一邊是充足的土地供應,一邊是讓炒房近乎絕跡的調控組合,房價自然會比較穩定。
調控的效果太好了,就連一些本地人都忍不住跑到市長信箱下面發起了牢騷——“別人武漢賣一套房就給得起北京首付,我們長沙人要賣兩套”。
按照這個“投訴人”的理解,長沙本該借著房價漲起的東風修修地鐵、搞搞建設,多開發點高端產品,順勢擠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如今地產調控全面趨緊,大好的機會就這么錯過了。
但事實是這樣么?不靠炒房,長沙的經濟反倒搞得很好。
2001年,長沙的經濟總量只有728億元,2018年已躍升至11003.41億元,增幅高達驚人的1411%;等到了2019年,長沙GDP總量已經有11574.22億元,排名各大城市第12位,直追南京、天津。
但這個成果并不是靠“賣地”達到的。
相較其他城市,長沙對“賣地收入”的依賴算是很低的。在一次焦點訪談的采訪中,當地官員透露了一個數字:在當地的財政收入里,土地財政也就占12%-13%。
不賣地,錢從哪來呢?大多來自于制造業集群。
要知道,長沙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4家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的城市——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中聯重科(000157,股吧)、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002097,股吧),單拿出來一個都是業內翹楚,都是各自領域內響當當的巨頭。
就像之前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說過的那樣:中國發展的背后,必有一批屹立全球的優秀民族企業作為支撐;
在這個優秀民族企業的名單中,自然少不了能造出世界最長鋼制臂架86米泵車、全球第一吊3600噸履帶起重機、全球最大平頭塔機等“國之重器”的長沙制造業公司。
與模式新穎的互聯網行業不同,實體經濟的風險其實要小很多。光是看近幾年的例子就知道了——小黃車、P2P、網貸和長租公寓,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遍地雞毛,破壞性不可想象。
而制造業已經發展上百年了,無論是監管體系還是運行模式都很完善。
實體經濟投入的土地、廠方、制造機械不僅能鍛煉工人、創造就業,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資料,最后無論是孵化產業上下游還是轉型升級,對經濟的長遠拉動作用都不可小視。
從這個角度來說,長沙選的這條路確實是無可挑剔。
今年上半年,長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這個數字即使放眼全國也算突出了。
富有活力的經濟對人口的虹吸作用也很明顯——
盡管湖南一直是對廣東進行“勞務輸出”的打工大省,但長沙仍然在近十年內維持著人口凈流入的寶貴態勢,從2010—2019年,長沙的常住人口共增長135萬人。
相比放開了落戶限制“搶人”、緊接著再靠房價狠犁一波的城市來說,這樣的長沙真的算良心了。
去年年底的時候,廣州做了個評選。
在綜合考量了就業、居民收入、生態環境、城市吸引力、公共安全、生活品質、教育、交通、醫療健康等一級指標及上百個二級細分指標后,長沙又一次摘下了“2019年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
在連續12次入圍的成績背后,長沙仍處“洼地”的房價算是功不可沒。
今年年初的時候,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了《2019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深圳和長沙這兩座極有代表性的城市分別以35.2和6.4的房價收入比位列首尾,很有意思。
這個數字是怎么算的呢?其實就是用當地商品住宅成交均價乘以人均住房面積、再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換句話說,就是當地人不吃不喝工作多少年才能買上一套住房的直觀判斷。
雖說這里面的數據過于平均和理想化,但網絡上對兩座城市判若兩極的分化態度就夠說明問題了。
平心而論,高房價和高地價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起到過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是長期來看,這對產業發展和吸引人才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
如今在一眾“死扛”著的城市之中,已經開始有人認識到了這一點。
前幾天,廈門統計部門就在一份名為《廈門經濟抗風險能力實證分析》的報告中坦承:購房壓力、子女教育等問題是廈門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這句話算是一針見血,按照中國房價行情平臺上的數據,11月廈門平均單價每平方米49757元,位居全國第四;房價越高、成本越高,產業不好搞啊!
相比之下,房價收入比僅有6.4的長沙確實是個更不錯的選擇。
撰文| 關雎
排版| Seagull
視覺| Ritomm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