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3季度末開始,股價表現一直不溫不火的禾望電氣(603063,股吧)卻突然爆發,開啟一輪震蕩上漲的大戲,股價從9月初的9元附近持續拉升,直到上周五的23.66元。將近5個月的上漲著實令人刮目相看,不過就在上周五,禾望電氣卻公布了高管減持計劃:禾望電氣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平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啟科技”)、實際控制人之一盛小軍計劃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各自減持禾望電氣合計不超過400萬股,即各自減持比例不超過禾望電氣總股本的0.92%。此外,禾望電氣副總經理蔡海濤計劃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合計不超過100萬股,即減持比例不超過禾望電氣總股本的0.23%。三方合計減持不超過900萬股,合計減持比例不超過2.07%,減持的原因均是“個人資金需求”。
減持計劃的公布后,今天禾望電氣股價出現明顯下跌,截至發稿時股價逼近跌停。如果從當前的業績表現看,禾望電氣股價的持續上漲還算是合情合理,即便漲至目前的高位,公司的動態估值也還不到30倍,算不上有多大的泡沫,后面或許還能繼續上漲,那么為何禾望電氣實控人及高管要選在此時減持?從公司基本面似乎找不到能站住腳的原因,但如果從禾望電氣所處行業來看,似乎就說得通了。
行業補貼政策退出在即 未雨綢繆搶先套現?
禾望電氣主營業務為風電變流器、太陽能(000591,股吧)光伏逆變器、通用型和工程型變頻器等電力電子設備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屬于清潔能源行業中的風能和光伏領域。而為了大力發展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逐步減少火力發電以保護生態環境,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對風能和光伏行業持續實施補貼政策,在政策的呵護下,行業內企業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以禾望電氣為例,根據公司披露的三季報,去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47億元,同比增長30.2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6億元,同比增長342.20%,每股收益為0.5700元。其中在報告期內,計入的政府補助金額為12,623,771.92元,但這項收入是將與公司正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按照一定標準定額或定量持續享受的政府補助拋出在外的,如果也計算在內則可能占據凈利潤不小的比例。
同時,公司發布2020年全年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業績:公司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比較預計發生較大幅增長。關于2020年全年業績變化原因,禾望電氣表示:2020年1-12月,公司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比較預計發生較大幅增長,主要是受行業政策影響,預計風電行業市場需求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增長,公司緊跟行業發展機遇,擴大銷售規模。
回顧風能和光伏的行業政策:2013年8月下發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對整個光伏行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通知實行三類資源區光伏上網電價及分布式光伏度電補貼,推動我國光伏行業正式邁進“黃金時代”。
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通知實行風電、光伏上網標桿電價隨發展規模逐步降低的價格政策。
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通知根據當前光伏產業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情況,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
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發改價格規《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將集中式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并再次調低度電補貼。
到了2020年初,2020年光伏電價政策征求意見稿出爐。三類資源區指導價分別降至0.33元、0.38元、0.47元,工商業分布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降至每度0.05元。
可以看到,從2013年至2020年,三類資源區光伏標桿上網電價,在8年的時間里一共下調6次。隨著光伏度電成本逐漸接近脫硫煤標桿電價,行業內有關人士預測,到“十四五”初期,我國光伏或將大規模實現平價上網,此后光伏補貼政策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此外,在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CWP2017)開幕式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就曾表示,風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需要在新能源當中率先擺脫補貼依賴。基本思路就是分類型、分領域、分區域的逐步退出,在2020年至2022年基本上實現風電不依賴補貼發展。
整體來看,風能和光伏行業的補貼政策已經在逐步退出的路上,如果“十四五”時期國內真正實現光伏發電和風電的平價上網政策,那2020年或許就是補貼政策最后紅利期,政策完全退出后,對行業和企業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而作為風電和光伏發電重要部件的制造商,禾望電氣自然也可能受到影響。在2021年初始,禾望電氣實控人和高管公布減持計劃,減持規模不大,或許暫時對公司股價沒有太多沖擊,只是這次減持更像是一場和扶持政策退出的賽跑,或者說是對未來補貼政策推出后公司發展中不確定性的擔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