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渝北區統景鎮江口村,昔日的“巴掌田”如今成了大果園:全村1700多畝土地經過“零改整、坡改緩”等宜機化改造,零散地改成整片地,一條條機耕道延伸到田間地頭,地里的柑橘樹已是阡陌成行、郁郁蔥蔥。
過去的江口村,可是另一番景象!按謇锎蟛糠质瞧赂,種地效益差,村里多數青壯勞力都進城打工去了,全村一半以上土地季節性撂荒,農業產業長期不見起色!苯诖逯Р繒浻嗖疟榻B,這幾年政府下定決心,從改造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做起,創造農地規模集約經營的條件。
振興鄉村產業,改土是基礎,改制是關鍵!艾F在農民種地,不再是一家一戶單打獨斗,而是農民入股、集體經營,這種新型集體經濟讓鄉村產業呈現出新的氣象!庇灞眳^農業農村委干部秦國倫說。
重慶渝北區統景鎮江口村宜機化改造后的耕地。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從2018年開始,大盛鎮青龍村500多戶農民,家家簽字同意,把土地交給集體股份合作社種植柑橘,大伙兒也嘗到了土地由“分”變“合”的甜頭。
“規模種地和散戶種地可大不相同,我們合作社聘有12個專業農機手,從操作無人機灑藥植保、收割機快速除草到使用拖拉機高效犁地,生產效率比散戶人工操作,高出了四五倍!鼻帻埓寮w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黃志說。
不僅土地換了新種法,合作社經營方式也有大變化!耙郧吧羰翘峄@‘小買小賣’,現在經營規模大了,我們在合作社內專門成立了供銷合作部,統一負責農資采購、農產品(000061,股吧)銷售。”黃志說,規模采購,光是有機肥一噸就能節約上百元,經濟效益就這樣出來了。
如今,渝北區已有13個鎮街50個村成立了集體股份合作社,1.5萬多農戶變成了“農民股東”,與村集體結成發展共同體。
此外,通過創新探索靈活多樣的委托運營、合作聯營等模式,渝北區村集體股份合作組織還主動與技術能人、社會資本合作,引資引智,讓鄉村產業發展活力煥發。
在統景鎮長堰村,一家占地4000多平方米,實現飼料投放、溫度控制、糞污處理智能化調控的肉兔養殖場剛投產運行,年產肉兔預計達6萬多只。
肉兔養殖對長堰村來說,是個“無中生有”的新產業。這個優質項目能落地,正是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與技術能人抱團發展的結果。
畢業于西南大學畜牧獸醫專業,有14年肉兔養殖經驗的沈代富,現在是長堰村肉兔養殖場的生產場長。“我們團隊以技術入股,負責養殖場日常管理、市場營銷,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則提供養殖場地、建設資金,雙方各取所長、利益共享。”沈代富告訴記者。
重慶渝北區統景鎮長堰村肉兔養殖場內,工作人員正檢查兔籠的情況。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遠處有青山層巒疊翠、炊煙裊裊,近處有農家民宿,還能觀賞桃花,玩休閑垂釣……洛磧鎮大天池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打造,專業企業負責運營的“桃韻天池”農旅融合項目,一經推出,就成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
重慶渝北區洛磧鎮大天池村集體經濟統一打造,由專業企業負責運營的“桃韻天池”農旅融合項目。新華社記者李愛斌 攝
“壯大集體經濟,鄉村發展就有了‘主心骨’,讓我們這些年輕人也有了一展想法的舞臺!贝筇斐卮迳鷳B經濟起步,田園魅力初顯,讓大學畢業后在城里工作的武仙麗主動返鄉,成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名后備干部,既要客串“講解員”,為游客介紹村里美景、歷史典故,還要推動村集體建設項目落地!班l村工作雖然忙碌,卻很有成就感!蔽湎甥愓f。
采寫:李松、李曉婷、張生婷
視覺/編輯:江國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