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傾聽耳朵的呼聲。
來 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
記 者丨唐唯珂
編 輯丨李欣夷 徐旭
圖/圖蟲
每年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今年也是全國第22個愛耳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主題定為“人人享有聽力健康——篩查、康復、溝通”,共同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對聽力保健的重視,并采取行動解決大眾的聽力損失及耳部疾病等問題。
我們大部分人都擁有健康的聽力,會覺得聽力下降是老了才會發生的情況。實際上,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報告:全球耳聾患者約4.66億,其中兒童聽力損失約為3400萬,而65歲以上的老年性聾大約占1/3。可見,很大一部分耳聾與老齡退化無關,聽力下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
3月2日,WHO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還顯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超過15億人受此影響。
聽覺障礙(Hearing loss)又稱聽力缺損,指聽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其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有些是暫時的,有些是永久性的。殘疾性聽力損失則是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聽力喪失超過40分貝,兒童更好的那只耳朵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
據估計,到2050年將有9億多人出現殘疾性聽力損失。聽力缺損如果沒得到及時處理,每年將給全球經濟帶來高達7500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統計,2018年全球聽力輔具市場規模為83.9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144.5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7.2%。人們對聽力障礙認知的不斷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也有望促進聽力輔具市場的增長。同時,由政府發起的健康福利計劃預計將為聽力輔具市場的增長提供有利機會。
警惕成年人耳聾
據統計,先天耳聾的發病率約占中國聾人的50%,而遺傳聾約占先天聾的85%,大多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要避免先天性耳聾出現,需要嚴格執行婚姻法,絕對禁止近親結婚。兩名先天遺傳聾人之間不應結婚,如各種原因非結婚不可者,建議咨詢遺傳病學?。先天遺傳聾人可與非遺傳后天聾人或正常人結婚,但如果其第一胎為先天聾兒,不建議再生第二胎。耳聾青年男女,要通過耳聾遺傳咨詢,判定其是否具有家族遺傳性。
原衛生部、中國殘聯等下發文件要求,在全社會普及預防和殘疾的科學知識,加強婚前保健、孕產期保健、嬰兒保健和早期干預等綜合性防治措施,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的發生。
但后天的聽力受損同樣需要提高重視。
一般來說,聽力受損風險較高的群體包括經常大聲聽歌的人、在嘈雜地方工作的人、使用對聽力有害藥物的人和60歲以上群體。都市“打工人”長期的耳機依賴癥,對耳機的不正當使用也有可能加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成人聽力損失的預兆則有:
習慣將頭轉向講話者一側,同時身體向前傾,為了能夠聽清別人的講話,或者很仔細的看說話者的嘴型。
由于患有耳聾,所以經常聽錯別人所說的話,答非所問。
聽得見聲音,但是聽不清楚別人講話的內容是什么,經常要求別人重復剛剛說過的話,還經常引起誤會。
經常將電視音量開得過大,自己不覺得,但總將旁人吵得心情郁悶。
成人的“防聾”措施
1. 遠離噪聲
噪音是導致耳聾的常見原因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公害之首。每天持續使用耳機超過60分鐘,使用時聲音超過60分貝,持續三個月,就會有導致聽力下降的可能。
2. 不要熬夜
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長期過勞等會導致“急性低頻聽力下降”,金融界、IT界和傳媒界等過勞行業常有此類病人“扎堆”。專家提醒,聽力出現問題延誤治療,可能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所以上班族若發現聽力下降,最好在當天就診,最遲不超過一周。
3. 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
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都容易損害聽力。
4. 勿用力擤鼻涕
鼻腔是通過咽鼓管和中耳相通的,捏鼻用力擤鼻涕時,鼻涕中的細菌就會通過咽鼓管涌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的細菌感染。正確做法是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由另一側將鼻涕向外擤出。
5.控制電話時間
打電話最好一次不超過3分鐘。
6.正確使用耳機
人耳連續接觸耳機6個小時以上,音樂超過85分貝,就有造成聽力損害的危險。一旦造成永久性聽閾位移,則無法恢復聽力。
7.耳朵經常按摩
8.正確用耳塞
正確使用耳塞可將噪音接觸降低5-45分貝(取決于耳塞的種類)。
9.耳朵莫多掏
耳道有自排自潔功能,如無耳部不適,建議盡量不掏耳朵。
15.情緒調整好
保持樂觀精神狀態。
助聽器市場廣闊
隨著老齡化的加重,助聽器市場也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根據產品,全球聽力輔助設備市場可大致分為聽力補償的輔助設備和聽力植入物,前者可分為助聽器和輔聽器,后者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人工耳蝸植入物和骨錨定植入物。
其中,助聽器由于擁有諸多優勢,占聽力輔助設備的主導地位。其優勢包括:如果發生并發癥,可以將其拆下;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可用于大多數醫療程序;可以在大多數運動中使用等。因此,助聽器最適合于輕度至中度聽力損失的患者。
而輔聽器和助聽器一樣能改善聽到聲音的能力,但輔聽器不是醫療器械,是電子產品。兩者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
助聽器側重于聽力損失人群的某個損失頻段的補償,一旦經過專業驗配師設置后,需要經常佩戴。美國FDA規定“助聽器是為聽力障礙者提供聽力補償”,在醫療器械管理中劃分為II類設備,在日常銷售中需接受相關部門的監管。而輔聽器不是以治療為目的,而是讓使用者針對不同環境需要,放大聲音時所使用。
從上述定義看,二者有一定的區分,但又有很大重疊。相同的是兩者都用于改善聽音,技術上都涉及到擴音、降噪,但輔聽器適用場所更廣闊,如與家人朋友對話、看電視、聽講座等。助聽器類似于需要醫師的指導和幫助的處方藥品,輔聽器則類似于自我幫助的OTC非處方藥?梢岳斫鉃椋狠o聽器是對助聽器的一種補充。
人工耳蝸也被稱作“人工電子耳”,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聰的病人(聾人)產生一定聲音知覺。
與助聽器等其他類型的聽覺輔助設備不同,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對位于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大多數人工耳蝸設備由植入部分和體外部分組成。體外部分由麥克風、語音處理器以及用于向植入部分發送指令的信號發射器組成。植入部分由信號接收及解碼模塊、刺激電極陣列組成。
雖然當前的人工耳蝸技術并不能完全恢復或重建正常聽覺,但是它能夠在一定條件下有效幫助聾人聽見環境聲響,以及聽懂語音對話。實現以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植入人工耳蝸后的訓練。目前,全世界佩戴人工耳蝸的病人已達十萬,其中半數為兒童,半數為成年人。人工耳蝸的佩帶者絕大多數在發達國家,主要因為這種裝置及其植入手術和術后治療非常昂貴。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溝通與交流,而且會對患者造成言語交流能力、認知能力和避險能力下降等不良影響。佩戴助聽器是聽力障礙的主要干預手段之一,我國助聽器服務需求巨大,但只有7.32%的需求人士佩戴了助聽器。對于0至6歲聽障兒童而言,輕度和中度耳聾需要佩戴助聽器,重度耳聾則需要進行人工耳蝸手術。但調查發現,中度以上聽障患者使用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的比例僅為7.9%。
此外,在助聽器驗配方面,人們也缺乏足夠的知識,不能正確驗配助聽器將影響對聽力障礙的干預效果。對于雙側聽力損失的人群,一般建議雙耳選配,可以準確進行聲源定位、改善噪聲中的言語分辨率,還有利于減少單耳佩戴情況下非佩戴耳的聽覺剝奪。
但資料顯示,在我國,助聽器使用者的雙耳驗配率僅為15%,而在美國這一數字達到74%,澳大利亞高達80%。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目前擁有的聽力學專業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專業程度都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目前我國聽力損失者高達9600萬,僅有約12000名聽力保健專家,相當于每十萬人配有一名聽力保健專家,這一數字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我國目前約有六千家助聽器驗配中心,雖然每年以一定數量穩步遞增,但每一家驗配中心的成立意味著又增加了至少兩名驗配師的缺口。
除了驗配中心,各大醫院、各殘聯、輔具中心也需要越來越多的聽力驗配專業人士。在美國,200個專業職業的排名中,聽力驗配師已連續多年被選為十大就業前景最好的職業之一。而在我國,聽力驗配仍是一個新興行業,還處于逐步完善的階段。
附:關于耳健康,你應該了解
圖源:央視新聞
本期編輯 陳思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