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綠領新農人,努力發展農村產業,營造留才的大好政策趨勢
作者: 邵海鵬 郭晉暉
在上海待了將近6年后,苗族小伙唐文德毅然決定回到貴州老家,成為人數接近1000萬的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群體中的一員。
返鄉做什么呢?2014年,借助鄉村旅游的東風,他帶領村民發展民宿產業。
在唐文德的帶領下,白巖村一舉脫貧。2021年春節前,全村村民還迎來了第一次分紅。分紅現金10萬元,覆蓋全村152戶村民,每家每戶都能分得500元,剛脫貧的村民可以分得1000元。靠發展民宿,獲得分紅,這讓村民們對牛年的幸福生活充滿了希望。
不論是在過去的脫貧攻堅,乃至今后的鄉村振興過程中,返鄉下鄉創業人員都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為增強投身鄉村振興人才的榮譽感,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從國家層面來宣傳引導,讓全社會對新時代的農民產生“身份認同”。
他建議,用“綠領”來稱呼“三農”從業者,評選、獎勵一批新型農民、農業技術人員和家庭農場主,刷新外界對這一群體的認知,使更多人以成為鄉村振興人才而驕傲。
在鄉村創業的“綠領”
正當白巖村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求學打工的時候,唐文德的返鄉選擇,改變了一個村子的發展方向。
綠水青山云翻涌,白云生處有人家。在白巖村,有著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既有獨特的云海梯田風貌,也有深厚的苗族文化風情。
白巖村所在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曾經是貴州省定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白巖村的貧困發生率也曾高達36%。
由于村民看到這個小伙子返鄉創業的表現還不錯,有能夠帶動村民致富的潛力,靠著村民的信任,唐文德在27歲那年,也就是2017年1月,以高票當選白巖村村委會主任。上任伊始,他就跟村民們承諾:要盡己所能,為大家做點小事。
很快這件“小事”就實現了,唐文德為白巖村爭取到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的1000萬,用于開展鄉村旅游扶貧項目。
為了確保村民受益,村里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把村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還引入優秀的民宿運營團隊,從房間設計到管家服務,進行全方位的管理與培訓。有了專業的規劃指導,唐文德打開了思路,開始將白巖村獨特的云海梯田風貌、濃郁的苗族文化風情與游客分享。
村里通過短視頻讓大家看到,白巖村的優雅民宿、田園風光,以及熱情好客、熱愛生活的村民,阿媽親手做的白家臘肉,阿姐一針一線繡的衣裳,阿姐自己釀的飄香美酒,梯田間能唱會跳的村民……
2018年底,白巖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1%。2019年底,該村實現“雙清零”的目標,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達7300元。2020年,即便是在新冠疫情對全國旅游行業帶來沖擊的情況下,白巖村的民宿旅游產業還逆勢增長,較2019年同比增長40%。全村村民在2021年牛年春節前,也迎來了第一次分紅。
另一位“綠領”徐亮出生于上海,但他在內心深處,有著比本地人更強烈的對空間、對鄉村生活的渴望。據他講述,小時候每年往返江蘇老家的經歷,對鄉村凋敝的印象,格外深刻。
后來,他來到了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欽北區進行創業。這個當地人口中的“上海仔”,在判斷電商是當今時代的風口之后,在2014年,創立了電商公司。
如今,這家電商公司做得風生水起。廣西和匯電子商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推動當地有意愿、有能力的“小散戶”,對接網絡銷售的“大市場”,助力當地農特產品銷售,目前帶動當地農產品(000061,股吧)網上零售800多萬、農產品批發銷售3000多萬元,將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助力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持續增收。
另一方面,該平臺設立消費返點。將消費者在平臺上的消費,包括理發、點外賣等日常生活消費和購買貧困地區的產品,將消費金額的3%,作為扶貧資金,根據消費者的意愿將扶貧基金捐贈給貧困村,主要用于資助教育、健康、農村危房改造等“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目前,該平臺每月線上交易總額的60%,由貧困村農產品交易產生,產生扶貧金5萬多元。
想方設法吸引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該《意見》開宗明義,直接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意見》提出,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長期以來,為解決農村基層發展問題,各級黨政部門派往村級村域的駐村干部輪番上陣、前赴后繼,干部人才所發揮的制勝作用,顯而易見。
然而,這種模式存在不足。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稱,短期的派駐可以快速解決農村緊急緊要的短期需求,即使有個別遠期農村發展規劃“人在政舉”,但在有限的派駐期滿后,往往因為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專業、認識等客觀原因,從而出現“人走政息”的局面,很難形成前后一致的農村社會穩定事業。
她說,農村事業本身艱苦,效益呈現慢、回報周期長,沒有長期的堅持,很難斬獲成果。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短期派駐干部人才的模式正面臨現實考驗,農村基層需要強有力的組織隊伍,關鍵在于有思想、有闖勁、能持久的人才。
“想方設法留住本地人才,才是人才興村的長久之計。”余留芬說,以往很多農村人把進城務工、就業視為找出路,把農村老家當做謀生的最后退路,但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村美、農村好的理念漸入人心,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后,小農村也可以發展出大產業,也可以干出翻天覆地的大作為。農村不再是退路,而是為后世子孫謀福祉的新天地。
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和村級企業是留才、引才的主陣地,但農村基層組織待遇低、村級產業薄弱,制約著長期留才、引才。
余留芬建議,一方面要在待遇上下功夫、做文章,積極創新農村基層組織福利待遇機制,發展壯實村級產業,以適當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努力發展農村產業,營造留才的大好政策趨勢。
人始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建議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針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和鄉村治理基層骨干,加強農業科技、電子商務等新型農業技能培訓。
人才匱乏和年輕人的流失,成為制約農村農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因素。目前,雖然中國有不少農業大專院校,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城里的收入遠高過農村,近70%的農業類畢業生轉行從事非農產業。
劉永好建議,通過補貼和配套條件建設,實施“農業人才下鄉”計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同時,增加農業相關專業的教學補貼和就業政策傾斜,支持企業和學校一同解決招生問題,儲備更多愿意學習并從事“三農”領域的“綠領”人才。
此外,綠領新農人的培育不僅要讓一線務農人員普惠性地獲得技能水平的提升,還要加強對農村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的培育,在農村中培養出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引導涉農企業輸出成熟的農業人才培養方法和產業管理經驗,關注鄉村人才梯隊建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