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于2月下旬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在2020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今年的一號文件指出,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建立5年過渡期,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這意味著,2021年的一號文件將是未來5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路線圖”,即推動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作為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的五糧液(000858),在數年來的扶貧工作中,用市場理念所構建的五糧液特色扶貧長效機制,為這份“路線圖”實施提供了一份成功的企業樣本。
構建特色化幫扶模式
五糧液分別于2015年7月、2017年12月和2019年2月,承接了對口幫扶省級貧困地區宜賓市興文縣、國家級貧困地區甘孜州理塘縣、宜賓市屏山縣的脫貧攻堅任務,全力助推幫扶地區脫貧奔小康。
立足對口幫扶地區資源稟賦和不同需求,五糧液構建了“五糧液+特色產業+村資公司+消費市場+農戶”的特色幫扶模式。
01
農業基地化,打造特色富農產業
五糧液釀酒專用糧基地
產業扶貧是精準脫貧的根本之策。五糧液按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而異”的產業幫扶原則,在聚集生產要素、規模化種養基礎上,打造特色產業基地,構建產業集聚區,并通過基地建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特色價值挖掘、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壯大富民鄉村產業,確保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真正實現“退得出、穩得住、鞏固好、逐步能致富”。
如在甘孜州理塘縣,根據當地空氣質量優、土壤水源無污染、日照充足、青杠林資源豐富等高原優勢,五糧液捐資300萬元,整合1400余萬元,打造42畝的理塘五糧液極地果蔬(香菇)基地,按照產、銷、學、研、游、環保六位一體規劃,建設具有高原特色的飛地園區,輻射帶動周邊7個貧困村、近400戶農戶。同時,延伸產業價值鏈,開展食品深加工,將公司幫扶的理塘縣香菇與興文縣土豬有效嫁接,開發特色香菇醬,有效促進優質綠色農產品(000061,股吧)供給。在宜賓市興文縣,依托當地高山林地資源,打造“種養搭配”“產業融合”的五糧液青山巖竹林(苗圃)產業示范基地,發展多元林下種植(竹蓀、赤松茸)、養殖(土雞、土雞蛋)產業,提升土地資源使用率,優化產業格局,解決農戶長期和中短期收入問題。
02
投入資本化,優化聯農帶農利益聯結
五糧液援建理塘極地果蔬(香菇)基地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往往存在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參與度低、分散經營、利益聯結不緊密等問題。五糧液堅持市場理念,充分發揮村資公司市場主體地位,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采取股份制、合作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通過農戶以土地、產品、技術、資金等要素入股,實現股權量化、盤活資源、股金分紅,讓投入的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本,優化配置集體資產資源,增強集體資本盈利能力,逐步構建農戶與產業基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保障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甘孜州理塘縣,村資公司通過資產收益扶持、清資核產、飛地模式等方式撬動1400余萬元發展集體經濟,將流轉土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配套設施等折合為村集體股份,實現產業基地的規模化經營,提升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戶收益。
03
工業商品化,打通扶貧產業消費市場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工業商品化思維推動扶貧產品拓展消費渠道,是地方扶貧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五糧液厚植市場理念、運用市場機制,將多年市場運作經驗運用于扶貧開發中,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在品牌塑造、營銷網絡和渠道建設等方面的優勢,打通扶貧產業發展的需求鏈堵點,快速搭建和聯通扶貧產品需求網絡,引導幫扶地區產品走向市場化,同時以品牌和品質提升拓展扶貧產品消費市場,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如打造“藏孜源”香菇、木耳品牌,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及“四川扶貧產品”標識,并扎實推進扶貧產品“進商超、進機場、進高速、進電商”,構建廣泛、暢通的營銷渠道,推動貧困地區產品融入全國大市場,實現扶貧產品向市場化產品的快速升級。
推進鄉村振興與人才培養
理塘縣貧困學生用上五糧液捐贈的課桌椅
政以才治,業以才興。貧困地區長效穩定脫貧和鄉村持續振興,人才是基本的保障和支撐。五糧液堅持把幫扶地區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堅持雁陣式人才培養思維,多渠道、多維度培育和聚集鄉土人才,充分發揮“頭雁領航、群雁奮飛、雛雁豐翼”的人才雁陣效應,不斷深化扶志扶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以捐資助學培養后備人才。近年來,五糧液通過捐贈教學物資支持甘孜州“控輟保學”、建設網絡信息化學校、建立五糧液希望小學、成立五糧液教育基金開展廣泛獎教助學活動等,提高農村教學質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地方發展儲蓄后備人才。
以技術學習培養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五糧液在其所建的產業基地內引入了技術專家和技術能手,通過技術培訓、農牧民夜校等多種載體,加強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全面提升農戶的技術知識水平,促進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著力培養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為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培養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
以實戰實訓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將鄉村一線作為培養鍛煉經營管理人才的重要陣地,五糧液先后選派了6位扶貧干部在實戰中提升經營管理意識和能力,帶領當地農戶參與到管生產、找資金、跑市場等企業運營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農戶的生產管理營銷理念,最終成為鄉村振興的行家里手。
從“脫貧”到“振興”踐行新使命
五糧液集團公司捐款3億用于修建宜賓市鄉村振興產業路
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農業農村工作在下一個時期的重點內容。
鄉村振興需要農商旅三者融合。這一方面,五糧液實施了宜賓市翠屏區左灣專用糧基地升級改造工程,將呈現集生態農業、文化展示、休閑康養、鄉村旅游、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酒+農+旅”全新農業模式的旅游園區效果。
左灣基地作為當地鄉村振興示范點、五糧液之旅重要節點,是五糧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樣板。作為五糧液對外宣傳的名片,通過該示范區帶動周邊8000余畝的水稻和高粱的種植面積。不僅保證了農戶的穩定收入,亦保證了五糧液的釀酒品質,也真正做到為農戶“可持續、有增益”的效果。
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是鄉村振興的條件之一。2018年-2020年,五糧液每年出資1億元,重點用于釀酒專用糧、竹產業基地道路建設和支持“四好農村路”建設,修建“五糧液鄉村振興產業路”1000多公里,進一步夯實了地方產業和經濟長效發展的基礎設施。
“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五糧液用實際行動,為脫貧攻堅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國有企業的樣本,建立了長效機制,推動著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續寫著鄉村“和美”的新華章。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