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宣布,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不僅有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也將深刻改變國內經濟生活,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轉型。對于這一愿景具體如何落實,兩會代表委員近日紛紛展開熱議。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人民銀行初步確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提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愿景下,交通運輸業作為第三大碳排行業,節能減排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碳中和路線的推進,可以引導和帶動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甚至上游原材料供應商的綠色改造。
綠色金融在行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既向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綠色金融發展本身的一大機遇。
陳雨露表示,經多年發展,中國的綠色金融已有良好基礎,發展走在國際前列。“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將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投資結構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變化,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陳雨露解釋道,所謂“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一是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強制披露、綠色評價、行業自律、產品創新等,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碳捕集與封存等綠色創新項目傾斜;二是通過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綠色和棕色資產風險權重調整等工具,增強金融體系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三是推動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碳期貨等衍生產品,通過交易為排碳合理定價。
要發揮好這“三大功能”,他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
一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人民銀行遵循“國內統一、國際接軌”原則,重點聚焦氣候變化、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三大領域,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
目前,綠色金融統計制度逐步完善,多項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取得重大進展,中歐綠色金融標準對照研究工作即將完成,為規范綠色金融業務、確保綠色金融實現商業可持續性、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強化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持續推動金融機構、證券發行人、公共部門分類提升環境信息披露的強制性和規范性。人民銀行組織研發的綠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信息直連,提升了綠色金融業務監管的有效性。
三是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貼息獎補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綠色資產配置、強化環境風險管理,有利于提升金融業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
四是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通過鼓勵產品創新、完善發行制度、規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國目前已形成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產品創新和市場穩健發展。
五是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在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方面,我國積極利用各類多雙邊平臺及合作機制推動綠色金融合作和國際交流,提升了國際社會對我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產品、市場的認可和參與程度。
交通運輸如何低碳化
道路交通在交通運輸業的整體碳排放中,占比高達84%,沈南鵬認為,道路交通理應成為減排的重要發力點。為盡早實現交通運輸業碳達峰,加強低碳交通系統建設,應進一步發揮AI等技術優勢,提供道路交通疏堵減排的解決方案。
他具體提出,構建低碳道路交通網絡,應注重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數字化賦能,推動對快速減碳的創新應用。首先,控制私家車交通需求是深度減排的重點方向,AI和網聯化可引導降低私家車使用強度;其次,擁堵和城市規劃不足也會加劇排放,AI可促進道路運行效能加速優化;再次道路移動源的排放監測核算難度較大,車聯網和大數據可提供技術支撐。
對于公共交通領域“低碳化”建設,全國政協委員、東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紹勇也深有感觸,他表示,民航業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體現,但當前面臨的一些因素也直接影響著民航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徑的制定及實施。
一是面臨資源配套瓶頸。近十年來民航可用空域資源供給不足和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善,不僅影響航班運行效率和客戶體驗,而且增加了碳排放。“根據相關數據測算,全民航每減少1分鐘滑行等待時間,每年可減少19.4萬小時等待時間,減少油耗約4400噸,折合碳排放1.37萬噸。”
二是面臨國際談判壓力。劉紹勇透露,目前,國際民航組織和國際航空協會提出的全球航空碳減排抵消機制的目標和實施方案,未能充分尊重各國發展實情和能力,容易造成國際航空業不公平競爭。“鑒于航空運輸企業的國際化特性,行業主管部門需參與國際航空碳減排市場機制政策和規則的制定以及國際談判工作。”
三是面臨碳減排壁壘。民航業受飛機、發動機等技術制約,以及空域、機場等運行條件和協同機制制約,航空公司自身減排手段有限;可持續航空燃料的應用同樣受到國家能源結構調整和市場供需因素的影響;市場碳補償機制將直接推升企業的碳成本。
因此,劉紹勇建議,在制定中國民航發展的碳排放指導方案時,應充分考慮中國民航的發展實際,保持行業發展與控制碳排放的平衡;同時加快實施空域改革,推廣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經驗,提升機隊運行效率,推動可持續燃料、飛機等新技術變革。
此外,劉紹勇還建議根據國家相關部委碳市場建設整體部署,由行業擬定納入國際、國內碳市場的進程計劃,擬定行業碳排放統計、監測、報告和配額分配等相關制度,促進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并建立航空業碳排放交易管理平臺,利用各類資源盡早實現民航業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科技企業“綠色改造”
在生態環保領域連續多年提出建議后,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當前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推動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科技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科技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創新,以碳中和為契機,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具體而言,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聯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低碳技術。另一方面,通過和產業互聯網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循環方向發展。”馬化騰認為。
據記者了解,今年1月騰訊正式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企業之一。
在兩會上,馬化騰提出了多項具體建議,包括優化數據中心布局,完善綠電采購途徑,鼓勵企業投資可再生能源項目、分布式能源項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礎設施,推動碳中和市場化;加快綠色技術研發,推動綠色數據中心等低碳技術創新應用,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能效“碳中和數據中心”;出臺科技企業碳中和指導意見,鼓勵科技企業設立碳中和承諾和目標等。
同為高科技企業的一員,楊元慶則建議,首先,應完善綠色低碳法規標準制定;其次,鼓勵企業制定長期低碳發展戰略和碳中和路線圖;再次,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推動行業企業綠色數據核查與評價;最后,加強源頭治理,帶動供應鏈低碳綠色發展。
按照聯想此前公開的信息,該公司承諾到2030年將與熱能和電力相關的排放減少一半,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最新評論